“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建安时代以五言诗为主的文学以风骨遒劲而著称,被后来人尊为典范,这既是文学史上经常提到的“建安风骨”。
风骨一词最早大量运用于魏、晋、南朝时的人物评论,大体上“风”偏重指精神气质,“骨”偏重于指骨格形态,二者密不可分,合而为一为风骨。后来也沿用到了书画理论中。
至于文学评论中的风骨论,当以《文心雕龙》中讲述的较为详尽。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有了风,文章才能鲜明而生动,当然,“风”始终比较虚化,它与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有关,但并非指内容和情感自身。
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也就是说文章应该表现的刚健有力,“骨”是一个比较实的概念,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语言准确、简练、明晰,文章就能表现得有力。风骨这一概念很强调完整性,它们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但是不能分成两个概念来看。
建安风骨所指的文学风貌主要是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建安时代的作家,摆脱了儒学的束缚,注意作品的抒情性,再加之处在战乱的年代,思想感情更常常是表现的慷慨激昂。还有就是建安诗文所具有的明朗刚健的风格。后人称这种文风为“建安风骨”。
“建安”是汉献帝的一个年号。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却不只限于这25年,它大致包括了汉末、魏初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
东汉末年,从黄巾起义到董卓之乱一系列的军阀混战、武装割据,使统一的帝国陷入了大分裂、大动荡的局面,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出现了“人相啖食,白骨盈野”、“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生民者不可胜数”的惨酷景象。社会的动荡引起了社会思潮的裂变。建安时代的诗人目睹了这一幕幕的惨剧,亲身经历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对社会动乱有切身的感受。他们抛弃了两汉大赋那种辞采糜丽、讽一劝百的浮泛文风,冲破儒家“原道、征圣、宗经”的文学观的束缚,在继承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缘情”的文学主张。他们以质朴刚健、清新自然的语言、比兴的手法真实地再现现实,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和时代精神形成了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后人称这种文风为“建安风骨”。
最先开一代风气的是曹操。
参考资料:http://jxw.ruiwen.com/jxwlist.php?bh=2918&sjb=zlss or http://www.xxxcnxxx.cn/news_info.asp?id=431
s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