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切脉
人们经常说的“号脉”,在中医学上叫做脉诊。它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的重要内容,也是最有中医特色的诊断方法。
常看中医有经验的老年病人都知道,中医在切脉时很有讲究,中医大夫一脸严肃,平息静气,手指搭在病人手腕上有好一阵才缓缓松开,他到底在体验什么?
中医的古典医籍和教科书对中医脉学的记载非常多,“三部九候”是基础中的基础。三部:是寸、关、尺三个诊脉部位,以医生的三指定位,既先以中指按在病人手掌后高骨位置为“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位置定位“寸”,再用无名指按在关后定位为“尺”。三指呈弓形,指头齐平,以指腹(指肚)按触病人脉体,每个部位按“浮、中、沉、”三种力度这样合称为“三部九候”。对于切脉的时间,古人认为不应少50动,现在临床上一般也不应少于1分钟。
从现存文献记载看,至少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已经有脉诊的应用。《周礼》有“参之以九脏之动”的记载,意思是观察全身有关部位动脉的搏动。《史记》载:“至今言脉者,由扁鹊也。”认为脉诊始于扁鹊。一九七三年出土的马王堆医书《阴阳脉死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同时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记载,诊“脉如三人参舂”,以三人舂米时的节律和声音来形容心律不齐的脉象,这是我国最早关于心律失常的文献记载。
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内经》,对脉诊的理论和方法作了大量的论述,如强调诊脉要在清晨、心神宁静时进行,提出以呼吸测定脉搏次数,并介绍了三部九候“遍诊法”、人迎气口、气口等诊法和三十多种脉象及其所反映的疾病,而且强调四诊合参,综合判断,反对“卒持寸口”。可见,临床上有的医生或病人认为单凭“号脉”就可以诊断疾病是片面的。
秦汉时期成书的《难经》对《内经》“遍诊法”作了改进,将按头、手、足等九个部位,简化为只按手掌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动脉,即“独取寸口”。中医认为,寸口为手太阴肺经之脉,为气血汇聚之处,而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气血的运行皆起于肺并止于肺,所以脏腑气血之病变可反映于寸口。这一诊法确立后,一直沿用至今。现代有人从全息生物学角度对此进行研究和阐释。
西晋王叔和撰著的《脉经》是集汉以前脉学成就的专著。它确定了寸口脉法的诊脉部位与脏腑分配,明确了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等二十四种脉象的名称与指下形状,提出了相类脉的鉴别,并总结了各种脉象的临床意义。此书对我国脉学影响最大,并远传日本、朝鲜、阿拉伯、波斯等国。
脉理精微,高深难学,古人曾感叹“在心易了,指下难明”。为此,唐宋以后的医家写出不少通俗、图解、简要性脉学著作。通俗化脉书,如五代高阳生取材《脉经》,写成歌诀体脉书《脉诀》,易于咏诵,风行一时。图解式脉书,如十三世纪施发的《察病指南》,作者根据自己手指觉察出来的脉搏跳动形状,绘制成三十三幅脉影图示各种脉象。执简驭繁的脉书,如明代李时珍的《濒湖脉学》,言简意赅,概述了经脉的生理、脉诊的方法、各种脉的形态与所反映的疾病,以及各种疾病出现的脉象,成为后世学习脉法的入门读物。
建国后,中医、西医、数理、工程等多学科结合,开展对脉诊的客观检测方法、脉象形成机理和脉图的临床运用等研究,在中医脉诊现代化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中医切脉能测出所有被测人的疾病吗?
很多人对于中医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观点,以为中医很神奇,只要将三根手指,往患者的手腕处一搁,凝神指下,便能洞悉所有的疾病。其实「脉诊」只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方式之一,在中医诊断学里,诊断的方法应该是运用:「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诊合参。所谓「望诊」是以眼睛观察患者的神情、形态、气色,甚至舌苔的颜色、舌质的软、坚、色泽…等;「闻诊」是以耳朵细听患者表现出来的声音,例如咳嗽时有无痰音、呼吸时的气粗、气浅;「问诊」是诊断时,以语言询问患者的寒热、出汗情况、周身状况、家族病史,过去病史,饮食,大小二便……「切诊」是以手指置于患者动脉处,感觉脉博跳动的情况,以前古人切诊的方式并非像目前一样,只限于手腕部位,而是「三部九候」,有九个诊脉部位,例如头部、颈部、鼠蹊部、脚背…等处的动脉,一直到了有位叫「扁鹊」的名医时,他觉得如此诊脉方式过于烦杂,故将其简化,创立了「独取寸口以决死生」的诊脉方式,「寸口」部位也就是目前我们诊脉时的手腕部位。
四诊,诊断的意义,是指收集患者患疾病的资料,并加以整合分析、归纳、命名,以便决定治疗方针、预期结果、评估疗效,因此诊断是医疗过程的基础,诊断方式越客观越好。而资料的收集,如何收集,在诊断中占有很重要的环节,以现代医学来谈,虽然科技十分发达,目前仍无法只靠一部机器,或一种方式即能判读所有的疾病。而中医的诊断学,在《黄帝内经》这本书里,就很明确地告诉我们: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式,必须相互参考,互相配合,才能得出结论。决不可单以切脉就下论断。只有四诊合参,才能正确地诊断疾病。医学原属生命科学,与人体性命息息相关,决非「猜谜大会」。
因此,最好的方式,应该是患者尽量与医师配合,提供医师所须要的全部正确资料,以期做出正确的诊断依据;中医学,是一门与生命有关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有章可循的平凡学科,不能搞神乎其神,更不能神话中医。
参考资料:http://www.w555.com/yx/zhongyi/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