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南传佛教兴盛之因--净因法师在生活禅夏令营上的讲演
净因
--------------------------------------------------------------------------------
在这个题目中,我准备结合南传佛教国家的风土人情来介绍一下佛教在南传国家兴盛的原因。希望通过介绍能对大家学习佛法、修行佛法,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希望能对今后我国佛教的改良有所借鉴。我所说的改良是说吸收南传佛教国家的优良传统,来充实我们的大乘佛教。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些基本名相。比如小乘、大乘、南传、北传、藏语系、汉语系、巴利语系、密教、喇嘛教等等。然后,具体谈一下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到底有哪些同异。我们也来看看阿罗汉是不是真的自私?对佛陀究竟应抱什么态度?佛陀究竟是人还是神?南传佛教国家是怎样重视禅定的?南传佛教国家是怎样把佛教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是怎样起到教化社会、净化人心的作用?
佛教是公元前六世纪由释迦牟尼佛创立的,当时释迦牟尼传教的范围主要在恒河流域。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步向外传播。到公元前三世纪,印度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国王叫阿育王,他极力推崇佛教,用佛教来治理国家,并让他自己的女儿、儿子全部出家,派自己的儿子去斯里兰卡去传播佛教。从此以后,南传佛教就以斯里兰卡为中心并把佛教传到泰国,再由泰国传到缅甸、老挝等南亚国家。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南传佛教,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小乘佛教。由北印度经新疆传入中国、西藏、蒙古,并由中国传到朝鲜、越南、日本等国家的佛教,相对于南传佛教叫做北传佛教。
南传佛教于公元前三世纪由阿育王的儿子传入斯里兰卡。当时所传的经典用的是僧伽罗文,到公元前一世纪第一次用文字记载下来。到公元五世纪,出现了一位伟大的佛学家,叫做觉音。他当时准备把三藏经典翻译成巴利文,然后加以注述。而当时斯里兰卡的许多大长老对他的能力表示怀疑,于是要求他写出一些心得给大家看,来证明他的能力。于是觉音就写了一部《清净道论》。这部书是他对三藏经典的总结,是三藏经典的精髓。书中按戒、定、慧三学编定,而且,特别强调修定的方法。直到今天,这部书都是南传僧人们修行的重要依据。此书编出后,所有长老都心服口服,承认觉音真正掌握了佛法。于是觉音把三藏经典翻译成了巴利文,并用巴利文进行注述。后来传入泰国、缅甸、老挝等地区。因为这些地区的三藏经典都是用巴利文写成的,所以我们也称这一地区的佛教为巴利语系佛教。
佛教北传时所用的经典是用梵语结集的经典。先后由一百多位大师把这些梵文经典翻译成中文。并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国家。所以这些国家的经典都是汉文经典。我们称之为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是现在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公元前七世纪,唐朝文成公主入藏,正式把佛教介绍到西藏。当时,藏王松 赞干布还娶了尼泊尔的一位公主。也把尼泊尔的佛教带入了西藏。汉地佛教和尼泊尔佛教共同组成了藏传佛教。由于使用的是藏文,因此也称为藏语系佛教。我们通常称之为喇嘛教或密教。现在,我国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巴利语系佛教都存在。汉语系佛教主要盛行于汉族地区,藏语系佛教主要分布于西藏、内蒙、青海、甘肃等地区。巴利语系佛教主要流传于我国的云南傣族地区。
现在,南传佛教遍布世界各地,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特色。而斯里兰卡则以弘法著称。那里的出家人几乎遍布了全世界,无论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还是新加坡、马来西亚都有他们弘法的寺院。在泰国,僧人们非常注重禅定,那里有许多禅定中心。缅甸是社会主义国家,但那里的佛教却很发达。那里的僧人非常重视对阿毗达摩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在世界上也是公认的。现在,在欧美国家,佛学研究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他们的研究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古人经典的研究、解释,而且对每一个问题从批评的角度入手,从而达到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并进行与自然科学、心理学、哲学以及其它宗教的比较研究。这些研究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日本则以收集佛教资料完备著称。只要世界上一出现研究佛教的新资料,他们就收集整理并利用电脑收藏。在德国,那里有许多研究梵文的机构,他们也经常到斯里兰卡与当地人交流、印证。而我们中国佛教却有举世公认的三大法宝:独身、素食、僧装。
流传于我国西藏、蒙古等族地区,其经典属于藏语系统的佛教是中国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这是从古印度和中国内地传入西藏地区的佛教密宗与西藏当地的古老宗教融合而成的具有西藏地方色彩彩的佛教。
据文献记载,早在东晋安帝义熙三年(407年),西藏多里隆赞汗,得到《百拜忏悔经》、《多宝经》及金宝塔,敬慎供奉,此为佛教入藏之始。公元,七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娶了两个妻子--尼拍尔公主墀尊和中国唐文成公主。这两位公主都信奉佛教。她们入藏,带去了佛教的经典、法物和佛像。松赞干布在两位妻子的影响下,皈依了佛教。松赞干布信佛后,曾派人往印度学习梵文和佛经,回来后创造了藏文字母和文法,形成了统一的藏文,并开始修建寺院,供奉佛像,由此拉开了佛教在西藏兴盛的序幕。公元八世纪,天竺僧人寂护、莲华生等到西藏传播显、密两系佛教,折服了原来盛行的本教,佛教大兴:营建桑耶寺,废僧出家,建立僧伽制度,迎请译师,翻译佛典。公元九世纪,朗达玛赞普采取禁佛措施,封闭寺院,焚毁经像,禁止佛教流传。公元十世纪起,藏地佛教有所复兴。公元十一世纪,印度摩揭陀地方超岩寺上座阿底峡大师经尼泊尔入藏,大弘佛法,宣传大乘佛教教义,传授密法灌顶,指导藏族僧人翻译了许多显密经论,于是佛教又逐步得到发展,并逐步形成了格鲁派(亦称“黄教”)、宁玛派(亦称“红教”)、噶举派(亦称“白教”)、萨迦派(亦称“花教”)等具有不同特色的佛教派系。大约在十三世纪以后,上层喇嘛逐步掌握了政权,经过不断发展,终于形成了西藏地区独特的、政权合一的藏传佛教,并将该教传入蒙古族等地区。
藏传佛教主要受中国汉地佛教和印度佛教的影响,所以、藏传佛教文化也主要是藏、汉、印三流汇融。体现在寺院建筑上,大多采取汉地宫殿形式而又有所发展,一般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雕梁画栋,备极精巧。如拉萨的布达拉宫以及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和青海塔尔寺等均为古代建筑中的佳作。特别是因为密宗注重像设,所以藏地寺院各种佛教造像艺术特别发达,无论雕、镂、塑、铸都能注重体型比例,栩栩如生,极为精美。大型造像如扎什伦布寺的大弥勒铜像高26米,北京雍和宫旃檀木雕大弥勒像高18米,造型生动庄严,工艺巧妙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至于藏地喇嘛寺的格局,一般由“扎仓”(经学院)、“拉康”(佛殿)、灵塔殿(保存活佛遗体)、转经廊、活佛公署、喇嘛住宅及喇嘛塔(安放喇嘛遗体)组成。其中。供憎众念经和供奉佛像的“扎仓”“拉康”是整座寺庙的主体,体量高大,矗立于喇嘛寺的中心位置;其他建筑,特别是那数以千计的低矮的喇嘛住宅,围绕周围,从而使整座寺院的立体轮廓十分鲜明。这些由经学院、佛殿、塔、活佛办公场所及住宅构成的建筑群不似汉地寺院那么讲究格局对称,并没有明显的主轴线,而是根据地形较自由地布置寺院各类建筑,于不均衡中求对称,于变化中求协调。这主要是受西藏宗教建筑的启发。另外,也因为藏地佛教寺院内容较多,建筑类型也随之多变化之故。一般的寺庙,经堂往往不止一个,经堂内可容上千名到数千名喇嘛念经,规模不等,这更是汉地佛寺绝大多数难以比拟的。
藏地佛寺还特别注重渲染藏传佛教的神秘色彩。一般寺庙内佛殿高而进深浅、挂满彩色的幡帷,殿柱上饰以彩色毡毯,光线幽暗,神秘压抑。在寺庙外观上注重色彩对比:寺墙刷红色,红墙面上用白色及棕色饰带;经堂和塔刷白色,白墙面上用黑色窗框,这种色彩对比对突出建筑的神秘感是很有效的。
总之,藏传佛教的寺庙与汉地佛寺相比较,有同有异;体现了汉族文化与藏族文化的交融、结合。以下我们简介几座较著名的喇嘛寺,读者们可据此体会汉、藏地佛寺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