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大笨钟的名字来历很特别,原来的一个王子修了一口大钟,可是没有人能把这口钟放在他的钟楼上。后来,一位名叫“笨”的大力士把这口钟放在了钟楼上,于是这口钟便叫大笨钟了。伦敦真是一个历史名城,有太多的东西值得一看。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伦敦塔桥,它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可是塔桥的设计和建造在今天看来仍然是那么完美无缺,桥面是可开启的,以便大型船只通过,目前,该桥仍在发挥着它应有的作用,每天有无数的车辆和行人从该桥通过,每隔一定时间桥面定时开启,此外,该桥还要接待来自世界各国难以计数的旅游者。
又叫大本钟,位于泰晤士河畔,是伦敦的象征。大笨钟其实是议会大厦北端96.3米高的钟塔内的大钟。
历史由来
大笨钟的祖先——威斯敏斯特宫中的一长列大钟——可追溯到1288年。
1834年,威斯敏斯特王宫毁于一场大火,宫中的一个长列大钟也在烈焰中化成了一堆废铁。
在重建工作中,工程总监提出了一个计划,要制造一个世界上最大最好的钟,它必须是钟中之王。
既然大不列颠王国的“米”字旗在世界上是日不落的,那么伦敦上空回荡的钟声就应该是最悠扬的。
政府马上批准了这个计划,皇家天文官拟定了大时钟的规格,要求每个钟点的第一响准确到误差不超出一秒钟。
对这样一座带有笨重的机械敲击装置、长长的指针暴露在风吹雨打之中的巨钟来说,这个要求似乎是太苛刻了。
尽管如此,还是有三家厂商争夺制造这座大钟的荣誉,结果是EJ登特公司获胜。
装配重达五吨的机件就花了两年,在新钟楼建造的同时,机件在厂内检验又花了五年。
当那巨大的报时钟安装完毕时,下议院开会讨论为它命名。
有些议员知道钟和船一样是阴性的,想称它为“钟之女王。
有的人则赞成叫它“维多利亚”。
工程总监本杰明霍尔爵士则主张将大钟命名为“圣史迪文”。
可是这时,许多议员对这场争论已经厌倦了,后座的普通议员席上有人喊道:“干脆叫它‘大笨钟’算了!”于是,一阵哄堂大笑,结束了争论。
“大笨钟”作为整座钟的名称也就从此开始。
1859年6月3日,大笨钟传出了第一声宏亮的钟声。
参考资料:||
大笨钟名字来历: The name Big Ben actually refers not to the clock-tower itself, but to the thirteen ton bell hung within. The bell was named after the first commissioner of works, Sir Benjamin Hall.
大意:大笨钟,并不是因为钟塔巨大,而是因为它内部的一个重达13吨的铃当。该铃当取名于该项目的第一任专员,Benjamin Hall爵士。
大笨钟(Big Ben) 以它巨大的钟面闻名,大钟于1859年建成,是英国最大的钟.塔起码有320英尺高(约合97.5米),分针有14英尺长(约合4.27米),大笨钟用人工发条,国会开会期间,钟面会发出光芒,每隔一小时报时一次。
大笨鐘的故事
倫敦鍾塔Big Ben,又暱稱大笨鐘。位於西敏宮北端的鐘塔高98公尺,塔內的第一個巨鐘,即大鐘,是1856年鑄於Stockton-on-Tees,再以船沿河運到倫敦。次年,此鐘出現裂痕,因此在1858由白禮拜堂鑄造廠 (Whitechapel Foundry)另鑄重達13,716公斤、高2公尺的巨鐘取代。大鐘的名字Benjamin,也許是從當時著名的拳擊手考特 (Benjamin Caunt)而來,或隨大鐘的建造者霍爾 (Benjamin Hall)而命名。當議會開會時,大鐘上方的燈就會點亮。
塔上的時鐘在117年的期間內,運轉無誤,直到1976年進行大修為止。皇家天文學家愛里 (G.B. Airy)於1846年被指派監看新時鐘的準確性。他要求每一個鐘點的第一響,誤差只能在一秒之內,時鐘的準確性要與格林威治的皇家天文台,每天以電報核對兩次。當1941年,西敏宮遭到大轟炸時,時鐘曾短暫的出現一秒半的誤差。戰爭期間,時鐘停過三次,一次是有隻鐵槌意外卡在內部機械內,另一次是在1945年,有根彈簧斷裂,第三次是一個撞擊構造在寒冬中凍結。時鐘於每個鐘點的撞擊聲,乃仿自劍橋的聖瑪麗教堂,悠揚的鐘聲配合了如下的詞句:「願這個鐘頭的分分秒秒,上帝導我前行,以主之能,佑吾民平安。」
参考资料:||http://bbs.cn.yimg.com/user_img/200610/08/ba***********_140610080897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