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花筒是利用小孔成像原理,即光的直线传播产生的一种物理现象。
参考资料:||
在筒里装上一定数的彩色玻璃片,再轻轻一转动就会生出无穷无尽的图案和花样来。而筒里的玻璃片却还是原来那些,质量没变、数量没变,颜色也没变,但仅仅只是排列组合变了,就生出了这么多奇妙的景观,确实是妙不可言。对广告创意,也就是同一个原理,将旧的要素,进行一种新组合。当然,这种组合绝不是将那些旧要素进行简单加总,而是绕开传统思维的束缚,通过一种新创造,将这些广告活动的旧要素进行一种全新再造,这样才能取得新的成功。比如,胶水广告:
在美国,强力胶水厂曾生产了一种名为“超级三号胶”的强效胶水,在打入法国市场时,该厂做了这样的一个非常有趣广告:
画面一:一房间,空荡荡地,静得出奇,四周都是刚粉刷过的场画。
画面二:一个瘦子扛着一个大胖子进来了,顺手拿起旁边一瓶胶水,(画面特写此胶水的牌子)往胖子脚上涂了几下,然后砰地,往天花板上一放,那胖子的脚就粘在天花板上了,头朝下,一脸痛苦的表情。
画面三:一帮工匠进来了,见此情景,连忙用手去拉,一个,拉不动;两个,还是拉不动;……最后,一长串的工匠们一起使力,把那人给拉下来了。再仔细一看:原来是鞋断了,鞋底还粘在天花板上。
画面四:那个胖子,站起身来,看了一眼那瓶胶水(镜头推近,再次特写),抬起脚准备一脚踢飞它,刚伸出一半,突然收住了,而是小心地把那瓶胶水盖好,揣在怀里,吹着口哨扬长而去。
这个广告,由于这样一个独特的创意,使得这种胶水很快就销售一空。
同样是胶水的广告,香港人也做得毫不逊色。
香港劳特牌强力胶水,曾在繁华地段的一面墙上粘有一块金币,并声称:有谁能用手把用劳特牌胶水粘的金币从墙上取下来,那金币就归他所有。结果,这一行动,引得很多人前来一试身手,当然是败兴而归了,但同时,也对该品牌胶水发出了由衷的赞佩之声。
对于上面的案例,两个广告说的都是胶水的高强粘性,对于第一个广告,其基本要素是:人,强力胶水,墙,粘住后人力拉不动。于是,根据这些因素,美国人创造了上面那则幽默的广告,而中国人则经过重新组合,利用现实环境,创造了另一种氛围,同样取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