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眼的起因
眼睛的结构和运作
在深入探讨近视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需首先要了解清楚眼睛的结构与运作。眼睛的结构十分精细,眼球内外主要分为三大层(见图1);从正面看,眼珠所包括的部分计有眼白(巩膜)、有颜色的部分(虹膜)及中心深色的部分(瞳孔)(见图2);而从眼球的横切面图(见图3),更可清楚看见眼睛的各个部分。
悬韧带 :保持水晶体的位置。
虹膜 :随光线的强弱而控制瞳孔的大小。
房水 :保持眼球的形状及供应养料给角膜。
结膜 :保护角膜。
瞳孔 :虹膜中央的圆形孔,控制光线进入眼球的多少,功能就像相机的光圈。
角膜 :位於眼球正前方的圆形透明组织,没有血管,表面光滑,功能在於让光线折射入眼球内。
水晶体 :水晶体又称为晶状体,可变厚变薄,令不同距离的景物聚焦在视网膜上。
睫状肌 :睫状肌又称为调节肌,其组织结构由交感神经支配,是一组不自主的肌肉;睫状肌收缩,水晶体便增厚,睫状肌收缩松弛,水晶体就会拉薄。
巩膜 :连接在角膜後方的白色坚韧保护层,保护眼球的内部组织。
脉络膜 :脉络膜布满微血管,供应养份给眼球。
视网膜 :由数以亿计的感光细胞所组成,能将进入眼内的光线转为视油然讯号,再由视神经传送至大脑中枢,产生视觉,所以视网膜相当於照相机的感光底片。
黄斑 :视网膜上感光细胞最密集,感光最敏锐的一点。
盲点 :视神经和视网膜交汇的地方,因为没有感光细胞,所以对光线没有反应。
视神经 :视神经是联系眼睛与大脑的桥梁,将视网膜产生的讯号传到大脑。
玻璃体 :透明的软胶状物质,用以支撑眼球。
察看原图 发送到手机
察看原图 发送到手机
要明白眼睛怎样看见东西,最好就是将眼球比喻为一部照相机:
角膜和水晶体等於镜头,负责把影像聚焦,投射在视网膜上。角膜更有滤光镜和保护作用。
睫状肌等於自动对焦的摩打,负责调节水晶体的位置和形状,使远或近的光线都能清楚地折射在视网膜上。
瞳孔好像光圈,可以调节进入眼底的光量。
视网膜好象照相机的菲林,是影像成形的地方。
正常的角膜,水晶体和黄斑都在同一视轴上,当视网膜上的视觉细胞接受到外界的光线刺激後,便产生电流,电流由视觉神经送到大脑的後部(大约「後尾枕」的位置),大脑对眼睛所送出的电流进行分析、排列及与脑部的其他部分沟通,找出以往的记忆,使影像成为一个有意义的立体图像。
察看原图 发送到手机
近视分类众多
近视,简而言之,就是看不清楚远方的东西。当远方景物反射的光线进入眼睛时,影像没有正确的投射在视网膜上,相反地,投射於视网膜的前後,令眼睛失焦,这样便看不清楚远方的影像,如同照相机没有正确对焦那麽样。
近视的分类众多, 主要可分以下各类型:
深近视、浅近视
浅近视 :300度以下
中度近视 :301至600度
深度近视 :601度以上
先天性近视、後天性近视
先天性近视(Congenital myopia)并不常见,出生时已有近视的人士,即属於这一类。因为後天环境因素而导致的近视,称为後天性近视(Acquired myopia),亦称求学近视(School myopia)。
生理性近视、病理性近视
生理性近视(Physiological myopia),又称单纯性近视(Simple myopia),或发展性近视(Developmental myopia)。正常眼球发育,眼轴长度由出生时约18毫米,发育至成人阶段的24毫米。主要由於受後天环境所影响,生理性近视的患者,眼球的发育均会过长;一般而言,8至9岁的在学儿童较常出现这类近视,直到20岁後近视度数才稳定下来。按照视光学传统上的分类,凡度数在600度以内,眼底视网膜组织健康正常,均属於这一类。
病理性近视(Pathological myopia)的患者,眼球发育异常,眼轴随着变长;他们通常在幼年时已出现近视,15-20岁发展更快,20岁後仍然有缓慢发展,近视度数常超过600度,最高可达3000度。病理性近视患者的眼球可发生某些病理改变,如玻璃体液化、脉络膜萎缩、豹纹状眼底、视网膜出血、破裂和脱落,以至青光眼等。影响所及,视力逐渐减退,即使配戴眼镜,视力仍难以完全矫正。
轴位性近视、痉挛性近视、混合性近视
正常人的眼轴长度约24毫米,假如眼轴比正常长,光线进入眼球时,便无法准确众焦於视网膜前,观看远距离景物时,视力便会模糊,这类近视称为轴位性近视(Axial Length Myopia),又称真性近视。如果眼轴比正常长超过1毫米,近视便会多出约300度;通常300度以上的近视,多已演变成轴位性近视。
痉挛性近视(Spastic myopia),又称假性近视(Pseudo myopia)或调节性近视(Accommodative myopia)这类近视乃因为眼睛调节功能过度紧张而形成的。一旦看近距离景物的时间过久,睫状肌便会处於极度紧张收缩的状态,引致痉挛;在这个情况下,当眼睛转望远处时,调节功能不能马上放松,此时视力有少许模糊,形成假性近视。
假性近视只是暂时性的,睫状肌痉挛一量纾解後,视力即可逐渐回复正常。不过,倘若长期置诸不理,就可能会演变成真性轴位近视。
至於混合性近视(Mixed myopia),是指轴位性近视和假性近视混合存在的状态,亦即是已有轴位性近视的眼睛,其睫状肌痉挛未有纾缓,此时既有轴位性近视,再加上痉挛调节性近视。混合性近视和假性近视的患者,以求学时期的青少年最为常见。
功课、打机、上网太多引致近视?
对於近视的成因,医学界及视光学界人士众说纷纭,目前仍未有一致的定论只知道先天与後天的因素也有;另外,国际上已认同近视与近距离工作有密切关系,而长时间使用电脑也可能有一定的影响。现将各种导致近视的原因概括归纳如下:
眼球过长
当眼睛观看近距离的事物时,眼球是需要稍为转向鼻尖的方向,假如控制眼球转动的肌肉肌力太强,就会对眼球造成一定的压力,从而引致眼球长度改变。
此外,长时间於太近的距离阅读、工作,眼球便需要过量的内转,导致肌肉压力增加,眼球变长。
过度使用调节机能
当眼睛需要看近距离的事物,除了眼球需要稍为转向鼻子的方向外,亦要改变眼球的屈光度,才可将近距离的事物看清,这种机制称为调节。
任何近距离工作,例如阅读、写字、使用电脑等,都需要使用一定的调节力,若该等工作时间太长,或工作量太重,或压力太大,均会导致眼睛疲劳,若勉强继续下去,会令眼睛过度使用调节力,形成近视。
大部分的学者都认同,近视的形成及改变,与於近距离工作时如何使用调节力有很大的关系。香港的学童,读书及功课的压力异常沉重,既要忙於应付考度测验,每天又要花3至5小时做功课,眼睛便经常都要近距离的看书、写字,一旦眼睛缺乏休息,视力难免便会受损。再加上香港的学生普遍都喜欢长时间「打机」、「上网」,睫状肌经常处於紧张的收缩状态,久而久之,便有很大机会会导致近视。
光线及照明
太光或太暗的照明系统,亦会引致近视或近视度数改变。
生理及遗传因素
有研究发现眼球巩膜的厚度与眼内压力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形成近视或近视度数改变等问题,有一定关联。导致巩膜有结构性差异的原因,有学者认为是遗传,亦有认为与贺尔蒙等的内分泌有关。由於眼球巩膜的坚硬度相对薄弱,再加上於近距离工作时姿势不正确,或缺乏休息,工作量太重,或压力太大,以致过度使用调节机能等环境因素,有可能令眼球的屈光度改变,形成近视。
根据香港中文大学眼科及视觉科学系的资料,香港学童双亲均患近视,或者父母其中一人有近视,其同样有近视的机会,分别是双亲均没有近视学童的3.2倍和1.8倍。‘
控制近视
如果患了近视,必需找视光师作详细的视力及眼睛健康检查,然後配戴适当的眼镜纠正视差,然後再跟进引致近视的原因,找出控制近视度数加深的方法。
配戴眼镜的原量是把光线聚焦减弱,使原本在视网膜前面的焦点後移到视网膜上。近年来,市面上更出现一些矫视眼镜,其中包括RGP镜(Rigid Gas Permeable)及MC镜(Myopia Control Lens)。前者类似隐形眼镜形式,属於硬性透气型;它贴着角膜弧度,声称能阻止(但非用压力)眼球前方继续拉长,後方同时也不会拉长太多,近视度数因而不会加深太多。MC镜的镜片上半部跟一般近视眼镜没有分别,用来看远;下半部则特意配少150度,用来看近,令睫状肌不用绷得太紧,但使用者看近时要常利用眼镜的下半部,才能达到MC镜设计的原意,减慢度数加深。如何选择?大家宜谘询专业视光师或眼科医生的意见。
另一方面,因为眼球拉长、角膜弧度改变或水晶体屈光率起了变化而导致的近视,可以透过角膜切割镭射矫视手术(Laser In-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来纠正。20岁或以上、没有患青光眼、白内障、眼睛发炎、角膜受损开形状不规则的人士,即可接受治疗;进行治疗时,医生会先替病人滴数次眼药水,把眼睛麻醉,然後病人躺在治疗床上接受镭射的照射,整个过程约需15分钟左右。治疗之後,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散光增加或减少、视野较朦、雾化现象、光晕现象等等;此外,病人要按照医生的指示,小心护理眼睛。对近视度数低(600度以下)的患者而言,此治疗方法成效不错,不过,近视越深,效果越差,以及出现後遗症的机会越高越差。
护眼之道
预防近视、防止近视恶化下去,最重要的当然是避免用眼过度。此外,必需严格遵守以下的护眼之道:
适度的光线
当子女看书、做功课的时候,不少父母也许会因为害怕孩子患上近视,而常常把台灯调校得很强很亮;这样做,其实反而会弄巧成拙,因为太近、太亮的光线投射在书本时,光线会反射回来,容易对眼睛造成紧张及疲劳,所以,看书、做功课的台灯不能太亮。
此外,使用电脑时,亦要紧记把萤光幕的光度调校至略光于周围的环境即可以。
灯光的位置
台灯应放在书桌的「左前方」,这样看书、写字时,才不会形成阴影。但对於习惯用左手写字的人来说,台灯反而要放在「右前方」。
看东西的距离
眼睛与书本的距离,最好保持30至40公分。看电视的距离约为萤光幕阔度的五倍以上;即是说,中小型电视,看电视的距离约为3至4公尺,大型电视,电视的距离约为4至5公尺。与此同时,电视画面最好能比视线略低,从而避免仰头拉颈的看电视。
使用电脑的时候,与萤光幕的距离应保持在50至70□米之间。
定期进行视力检查
一般由3岁开始,家长便需要带子女定期检查眼睛,把握机会,及早矫正视力问题;若小孩於8岁前未能矫正眼睛问题,将导致永久视能缺陷(如斜视及弱视等)。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家长们应尽早在子女初小甚至幼稚园阶段,便教导他们阅读、看电视、使用电脑的正确姿势,以及向他们灌输保护眼睛的常识,自少培养良好的习惯,避免过度近距离用眼。
观察近视的先兆
年纪太小的孩子未必懂得说「我看不清楚」或「蒙查查」,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这个概念;此外,也因为发展成近视眼的过程很慢,所以家长必须细心留意子女的一举一动和学习情况,观察是否有视力上的问题。
抄黑板出错
要抄坐在旁边同学的家课册
看不见车牌、巴士路线号码
要坐很近才看到电视的字幕
□起双眼看东西
用眼角看东西(即「射喱眼」)
单眼看东西
皱眉看东西
说自己有少许头晕或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