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在河南,离郑州不远。现荥阳县城的15公里处是古荥阳,离古荥阳10公里才是鸿沟。鸿沟很深、很险,在鸿沟两侧能看到汉、霸二王城,西边是汉王城,东边就是霸王城了,虽说是城,其实应该算是军事城堡。公元前一年,刘邦和项羽在此对垒,相持不下,终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楚汉相争,鸿沟为界”便由此出。不过到了最后,项羽含恨乌江,刘邦赢得天下,才演化为如今的历史。韩愈有诗:“相持为定各为军,楚汉山河此地分,力尽乌江千载后,古沟芳草起寒云。”正因为二千年前的刘邦项羽在这里一捣腾,在地理概念上本来可以跨越的鸿沟成为了中国人心中无法逾越的障碍的代名词。
如果历史没有和我们开玩笑的话,目前人们公认的鸿沟就是这条在荥阳被称之为“广武涧”的人工渠,是战国时期魏国为了运送粮草和灌溉土地而开凿的,如今的广武涧宽度为800米,深200米。但可以想象,在刘邦和项羽打仗时,沟应该没有这么宽,不然当年两军互相喊话,没有扩音喇叭,再大的嗓门也没用。在后代,鸿沟又经历了疏浚、整修、扩展和改道,在汉代称为狼汤渠、鸿沟水、渠水,隋朝时又改名为通济渠,唐朝又叫广济渠,宋代又叫做汴水或汴河。这可真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又有点让人大吃一惊,原来大名鼎鼎的鸿沟和大名鼎鼎的通/广济渠就是一个概念。不过,无论鸿沟怎样延伸舒展,它的名字怎样千变万化,只有在古荥阳的这一段,才被人们真正认可为象棋中的楚河汉界,才能真正让后人们发古之幽思,感慨楚汉时代的乱世英雄。
《现代汉语词典》说,是古代运河,在今河南境内,楚汉相争时是两军对峙的临时分界,比喻明显的分界线。
河南淮阳境内的固陵古桥
项羽,下项人,世代为楚将,封在项城 (今河南项城),因而姓项氏。
在项棋上,有楚汉之界。这个界线指什么?原来指的是淮阳西北30里的鸿沟。
固陵在哪里?原来在河南淮阳西北鸿沟附近的柳林。
固陵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战场,是淮阳重要名胜古迹之一,但渐被历史风尘淹没,首先回顾以下当时的历史。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失败以后,项羽大破秦军,召见各路诸侯。诸侯进了辕门,都跪倒在地,屈膝向前,不敢抬头仰视!项羽从此开始,作了诸侯上将军,所有诸侯军队都归顺到项羽部下,项羽成为诸侯统帅!
正如毛泽东所说:“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本来比较弱小的汉王刘邦渐渐强大起来,形成能与项羽抗争天下的“楚汉相争”之势。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之后,刘邦虽先入关,为争天下,从长远大计,刘邦却不再提该自己称王,而是发展自己的实力,暗暗坚决要以武力打败项羽。
什么是政治?政治就是得人心。项羽由于不会用人,又杀人如麻,无仁慈之心,势力越来越弱;而汉王刘邦的势力则越来越大。到了汜水一战以后,项羽的兵力已经很溃乏,粮食已断。因为项羽扣押了刘邦的父亲作人质,刘邦派陆贾说服项羽讲和,项羽不理。刘邦又派侯公去说服项羽放人,项羽才答应。楚汉订立和约,中分天下,以鸿沟为界,鸿沟以西为汉地,鸿沟以东之地为楚地。项羽同意。于是,楚汉撒兵。
那时候,张良和陈平劝刘邦:“如今汉已有天下的大半,诸侯也都已归汉,而楚兵处在兵疲粮绝之际,不如在楚兵溃乏无力的时候,趁机攻取。若不利用此机会而放走了楚兵,岂不是养虎为患?”
刘邦采纳了张良、陈平的意见,在汉王五年,刘邦出兵追项羽至阳夏(今太康)南停军,约期会合韩信和彭越共击项羽。刘邦到了固陵,但韩信和彭越没有赶到。楚汉两军大战于固陵,汉军大败。后来,韩信、彭越援军赶到,聚于该下,合围项羽。所以就有了项羽“霸王别姬”一幕,项羽结束了自己壮烈的一生,刘邦一统了天下,这就是汉高祖刘邦。
下面,我们首先从记载上考证一下固陵。
《史记高祖本纪》说,刘邦 “引进兵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至固陵不会。”
《地括志》说:“固陵,县名也,在陈州宛丘县西北四十二里。”
《河南通志》说:“固陵在陈州西北三十里。”
《太平环宇记》说:“固陵在县西北三十里,高一丈二尺。按《史记》云:“项羽南走固陵,即此陵也,今俗呼为谷陵。”
《元和郡县志卷八河南道陈州》说:“固陵县西北四十三里,项羽败南走固陵,此也。”
《一统志卷一七十陈州府》说:“固陵故城在淮宁县西北,旧日固陵。”
《陈州府志卷九古迹》说:“藕台城西北四十里,旧志以为古固陵之地。”“但不知何以名曰藕台,且其地有鸣马台,亦末详其名之义。”
典籍记载及地方志书记载,都准确地说明了固陵的位置,在县城东北。古时“里”有大小,说的都是一个地方,这就是淮阳县西北齐老乡的柳林。
考古学家、博物学家、地方史专家骆祟礼先生,曾多次赴现场进行考察,发现如今的柳林,仍较周围的地形高出五、六尺,这显然是历史上多次黄水泛滥、黄沙沉积的结果。
今柳林之西一里,有一条小河,名曰固陵沟,南北走向,长约十里,北接老运动河,南入新运河。河名以固陵命名。
柳林当地的著名绅士钱延文,号曰固陵居士。连人的名号也以固陵命名。
当地齐老村《齐氏家谱》说:“明洪武间,自刑家沟迁于固陵集北八里许庄。”而齐老村正在柳林北八里。
从考古发掘证明:
1970年11月,柳林北十余里马庄,出土的明代戊午年 (公元1558年),“明故处士殷君墓志铭”记:“万历正统间距陈西北回十里许,呜马台躬相土择居,遂籍为陈人。”
1970年春,柳林北八里齐老村,出土清康熙四十七年 (公元1706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墓志铭记:“始祖讳刚,自明成祖时卜居陈,数传荣,迁于城西北固陵遂家焉。”
1983年12月,柳林东一里,出土明万历二十四年 (公元1596年)墓志铭记:“佳城郁郁,固陵之东。”
不论从文字记载,不论从考古发掘,都说明今淮阳西北的柳林,就是《史记》所说的固陵。
柳林是一座历史古城,至今号称三里长街,在1949年以前,还有城门,为砖砌。现存城垣南北长1220米,东西宽240米,是个少有的大寨。南日南寨,北日老寨,中日中寨。南寨有四门,日朝阳,日乾元,日通济,日保安。中寨有南北二门,日中和,日天一。若寨也有二门,均日忠义,只是加方向之别了。从其规模看,固陵当初相当不小了。
柳林目前残存的城垣,部分地段残存有末代瓷片。从南寨西门外一米高的路土断崖分析,曾历经两次黄水,一次为黄沙,次为淤土。由此可以惟断,固陵在历史上曾为黄水所淹没,在宋代又曾经复兴过。
至于固陵古城,那就埋在今柳林之下了。这就留给未来的考古工作者研究发掘证明了。
今去柳林,思古之幽情,想当年之固陵,环顾柳林之周围, 望一马平川之野,透过迷茫之尘雾,可见当年项羽、刘邦数十万大军血战狼烟,数万将士拼杀的古战场上,可闻刀枪剑影中的狂呼呐喊。固陵古战场遗址,留给了后人什么思索?
项羽一度成为立于众诸侯之上的三军统帅,拥军百万,却败在了曾是一介平民的刘邦手里,从固陵大战始,败走该下,终演“霸王别姬”。项羽不敢见江东父老,自杀身亡。而刘邦却成了一统天下的开国皇帝。
毛泽东说:“刘邦之所以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
“社会生活”,“人民心理”是什么呢?当我们走柳林,思固陵,目睹固陵古战场的时候,又作何思索呢?
行王道?行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