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人都是分不出绝对好和坏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人都信这个.
难道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努力就是坏人吗?
据说看红楼的人分为两派,只要问一个人是喜欢林妹妹还是宝姐姐就能看出来了,喜欢 林妹妹类型的多半都是憧憬风流多情的,而喜欢宝姐姐的则多为喜欢温柔持重的,从这个角度上讲,袭人也应该算做宝钗一类的,至少也应该有相当多的人喜欢才是。但似乎事实并非如此,袭人在很多人眼里成了暗藏心机打小报告,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典型, 甚至还有不少人把她的处心积虑与宝钗相提并论.
向王夫人告倒晴雯的主要元凶,是王善保家的以及其他日常与晴雯不和的人,这其间宝 玉自己顽笑间说话不谨慎也招来了祸患,而与袭人丝毫无关。袭人在老太太和齐府上下 众人眼中一直都是个贤顺的典型,即使是小丫环顽皮有不服别人的,也没有听说过有不服袭人的,由此可见,袭人贤的形象是真实可信的,而且她的地位也是稳固无忧的,没有必要担心和嫉妒别人的争宠,所以仅从前八十回小说的角度上讲,片面地摘言择句对袭人产生的指责都是子虚乌有的。
参考资料:http://www.oklink.net/wlwz/wywj/ssln/xiren.html
我有点想法,就是说,例如某一件事,最典型的就是“袭人是否告密”,依靠常人的判断,一般人会从书中得出一个结论,其中认为她有告密行为的我估计不在少数,如果“告密”是“空穴来风”;纯粹的子虚乌有,那么这认为“袭人告密”的人的这种感觉(我也承认,“事实”如果以“理”的一是一,二是二的论证方法是得不出结论的)是从哪儿来的呢?是他们的无中生有吗?一笑。
在此还想说说“文”和“理”,“理”靠的是客观的严密论证;而“文”靠的是人的主观意识,也就是社会普遍认识(这个词用的不一定合适),“文”的东西是建立在一定的共识基础上的。所以很多人喜欢偷换文理之间的论证方法,说的不好听叫“赖账”,“文”是不可能以严密的方法得出结论的,如果用“理”的方法,我只用一种思路:“你怎么就敢肯定......。”这一句话就能和任何辩论高手周旋,不信就试试看。在人类没有彻底搞清人的“思维”的运行规律之前,“文”怎么能进行严密论证呢?我的意思就是相当一部分人在曹的笔下看出了袭人有过告密,这就是曹雪芹“文”的胜利,“文”的成功,而不是干巴巴的“理论”推导能解决的问题。
还要问问某些认为“没有告密”的人,坚持认为“没有告密”的两种可能性,你是哪一种:1.你内心也认为有告密这回事,但由于自己是“褒袭派”,碍于面子,或怕有了告密一事,会在辩论中被“晴派”抓住这个致命把柄,而处于下风,所以不敢承认,坚守阵地。2.根本发自内心的认为袭人是个“干净”的人。相信如果我问你是属哪一种,也是强人所难,所以干脆就不问。还有一点,奉劝和我一样的“晴派”,再没有必要去规劝那些认为“没有告密”的“袭派”,与其浪费口舌,不如去睡大觉,“袭派”中自然有刚才我所说的第一类人,何不学学阿q,我们也精神胜利一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