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成荫对.
绿树成荫
1985年国家语委和国家教委联合对一些汉字的读音进行了审定,并出版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其中重新审定了多音字“荫”的读音,“树荫”、“林荫道”应作“树阴”、“林阴道”。《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公布之后,《新华字典》和课本都随之进行了修订,后来《现代汉语词典》也修订了部分汉字的读音,请您查阅1998年重排本《新华字典》或1998年修订本《新华字典》中的“阴”、“荫”的注释,就不会对课本中“绿树成阴"有异议了,其实,个人观点,"阴"和"荫"的用法在这个词上,从语言习惯和各个方面来看并无大碍,大可不必过于强求,除非您是从事汉语的研究有关工作的:)
有一家报纸转载了一张图片,标题是“影星乌玛瑟曼与富翁男友林荫道上缠绵”,报纸印出来,编辑部一片哗然,原来标题被校对改成了“影星乌玛瑟曼与富翁男友林 *阴*道上缠绵”。编后会上,有编辑大声朗读道:“影星乌玛瑟曼与富翁男友林,阴 *道上缠绵。”
校对改得并没有错,他们是照章办事,其依据的是1985年出台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该表是这样规定的――“荫”通读为“yin(去声)”,“树荫”、“林荫道”应作“树阴”、“林*阴*道”。也就是说,“荫”字在读“yin(阴平)”时,都要写成“阴”;只有用在读“yin(去声)”的时候,才写成“荫”。
《审音表》在施行过程中,遭到了人们的质疑。如果这么改,那一些涉“荫”的地名、人名、专有名词怎么办?北京有个柳荫街,济南有个槐荫区,戏曲有出《槐荫记》,还有不少名叫“荫南”的人,难不成都要统统改成“阴”,或者改读“yin(去声)”吗?还有成语“绿树成荫”,难道也要写成“绿树成阴”?
面对这些质疑,语言专家后来做出了妥协,凡是这些专有名词中的“荫”字,都依然保留。如此说来,“阴”就对应着两个繁体字:“陰”和“蔭”。简体字“荫”,只出现在专有名词和“荫庇”、“荫凉”等少量词语之中。
《审音表》并非没有依据。《说文解字》中说:“阴,闇也,水之南,山之北也。”段玉裁解释说:“闇,闭门也,闭门则为幽暗。”也就是说,“阴”可以解释为“阳光照不到的幽暗之处”。古代汉语里,“陰”、“蔭”二字经常互通和混用,周邦彥的词中就有“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的句子。
“荫”字,《说文》中解释:“艸阴地,从艸,从阴。”“艸”即“草”,也就是“草木覆盖荫庇土地” 的意思。这时,应读去声。不过刀来后来,“荫”已经流变为“树木的阴影”的意思。陶渊明《饮酒诗》中写道:“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由此可见,“林阴”替代“林荫”虽有依据,但还应照顾人们长久的语言习惯。否则,人们用起来别扭,而且还会闹出“与富翁男友林 *阴*道上缠绵”之类尴尬的误会。
绿树成荫
我现查的字典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绿树成荫
小学语文第三册《北京》一课中的“绿树成阴”的“阴”应为“荫”,并以旧版字典做依据。为什么课本用字与读者使用的工具书上的内容不同呢?
原因是这样的:1985年国家语委和国家教委联合对一些汉字的读音进行了审定,并出版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其中重新审定了多音字“荫”的读音,“树荫”、“林荫道”应作“树阴”、“林阴道”。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公布之后,《新华字典》和课本都随之进行了修订,后来《现代汉语词典》也修订了部分汉字的读音,如“迹”原读为“jī”,现读为“jì”;“卓”原读为“zhuō”,现读为“zhuó”;“澎湃”原读为“pēng bài”,现读为“péng pài”,等等。请您查阅1998年重排本《新华字典》或1998年修订本《新华字典》中的“阴”、“荫”的注释,就不会对课本中“绿树成阴”一词的用字有疑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