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果品特早熟杏的生产技术
永济杏树栽培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是山西南部以至华北地区最大的杏树基地,以成熟早、价格优、品质佳而闻名,产品远销北京、内蒙、河北及我省的大中城市,果品一直呈现供不应求的良好态势,加入WTO后,面对国际市场的挑战和机遇,生产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果品已成为当今果品生产的趋势,绿色果品的生产必须严格按照农业部绿色标准进行,在生产过程中不能受到环境和其他因素造成的污染,保证果品的安全。因此,生产绿色果品势在必行。本文针对特早熟杏绿色果品的生产,提出生产技术要求。
一、绿色果品特早熟杏对生态环境的要求
1.园址选择:绿色果品的生产基地应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在园址的选择上,应选择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污染的环境,尽量远离工业区和交通要道,或选在城市、工业区、交通要道的上风口,还要求地表水、地下水质无污染,土壤元素含量适宜,土壤结构好,同时土壤应有较高的肥力。
2.环境质量标准:环境污染主要指来源大气、水质、土壤等条件的污染。大气质量标准应采用国家大气质量标准GB3095--B2中所列的一级标准,特别是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微粒等应严格要求,水质应达到GB--5084--92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对汞、铅、镉、铬、砷、氯化物、氟化物等重金属离子含量应低于千万分之一,土壤中重金属及有害盐类应根据土壤种类土层深度,树种有一定限量标准。
3.控制生产环节污染:目前我国将绿色食品分为AA级和A级,前者在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的农药和肥料,而后者则允许限量使用规定的化学农药和肥料,目前,发展AA级难度较大,A级较适合国情。
3.1特早熟杏综合防治:杏树生产过程中病虫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为了不对环境和果品造成污染又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要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允许使用植物农药和生物农药,微生物农药,严禁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或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农药。如生产必需,允许生产基地有限度地使用部分有机合成化学农药,但必须严格按照农药使用操作规程和使用方法用药。
3.2合理施肥:生产绿色果品主要使用的肥料一类是农家肥,一类是非化学合成的商品肥,生产中不正确在使用肥料,施用的时间和施肥方法的不同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对土壤、空气和水质污染,大量使用硝态氮肥,可以使土壤中硝酸盐含量上升导致果品中的硝酸盐含量增加,对果品质量产生不良影响,降低果品质量。为此,应大力提倡多施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增施微量元素肥料,决不可过量使用氮肥,对允许限量使用的化肥,如尿素、硫酸钾、磷酸二氢钾果树专用肥,应与有机肥和微生物肥混合使用,有机氮与无机氮比为1:1。用作追肥时应在采果前30天停止使用。
二、绿色果品特早熟杏的生产技术
1.选用优质壮苗,苗木要尽量选用根系完整,枝条粗壮,皮色有光泽,芽大而饱满,高度100cm左右,粗度1.2cm,无检疫病虫害作为栽培对象。
2.栽植抗冻丰产的特早熟杏品种,目前栽植的有金太阳、红丰、新世纪、秦王杏等。
3.合理配置授粉树,抗冻丰产的新品种具有一定的自花授粉能力,但异花授粉效果更好,授粉树的配置比例为4--5:1。
4.密度与树形,特早熟杏的栽植密度为,每667平方米采用株行距3m(4--5m亩栽44--55株,密植栽培株行距2m(3--4m,每667平方米栽培83--111株。树形选用自由纺缍形“V”字形。
5.栽植,挖大坑定植,大坑一般深60cm,宽80cm,栽前施足底肥,667平方米施腐熟的有机肥3000--5000kg,三元复合肥50kg左右,肥料与表土拌匀后,回填栽植时,严禁苗木根系与肥料接触,栽前灌大水沉实,栽后定干,纺缍形定干高度为70--80cm,“V”字形定干高度为50cm,杏树开始生长后,注意抹芽。
6.修剪,幼树以夏季修剪为主,摘心控长,促发分枝。培养牢固的丰产骨架,迅速扩大树冠,骨干枝的延长枝一般一年进行1次摘心,在新梢心到40--50cm进行,其他旺长新梢30cm左右时进行摘心,9月份对角度小的骨干枝,直立旺枝方位不当的枝、拉枝开张角度,调整延伸方向。科剪时,对骨干枝的延长枝短截40--50cm,轻截中长果枝,疏除过密枝,直立旺枝及竞争枝。对结果树的修剪,夏季要及时抹除大枝背上,剪锯中的旺芽、旺梢对缺枝部位,发出的旺梢,通过别、拉等措施开张角度,控其生长培养利用。冬季修剪中,要截、放、疏、缩相结合,注意预备枝和多年生枝的更新,疏除过密、过旺的枝组打开光路,促进内膛枝生长,中截中长果枝,回缩衰弱下垂的多年枝,控制结果部位上移,外移。维持树冠结构和多年生枝组的结果能力,保持树势中庸,调节生长与结果的关系。
7.花果管理,早熟杏生育期短,坐果率高,应及时疏果以增大果个,增加整齐度,一般情况下,留果间隙5--8cm为宜。
8.病虫害防治,杏树主要病虫害有蚜虫、红蜘蛛、介壳虫、疮痂病、穿孔病、常用的药物有10%吡虫啉,菊脂类农药,65%的代锌、多抗霉素、农抗120等。(中国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