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的物理特征
赤道直径 3,476.2 千米
两极直径 3,472.0 千米
扁率 0.0012
表面面积 3.976×107平方千米
扁率 0.0012
体积 2.199×1010立方千米
质量 7.349×1022千克
平均密度 水的3.350倍
赤道重力加速度 1.62 m/s2
地球的1/6
逃逸速度 2.38千米/秒
自转周期 27天7小时43分11.559秒(同步自转)
自转速度 16.655米/秒(于赤道)
自转轴倾角 在3.60°与6.69°之间变化(与黄道的交角为1.5424°)
反照率 0.12
满月时视星等 -12.74
表面温度(t) -233~123℃ (平均-23℃
参考资料:www.yisou.com
月球的基本概貌
1.月球的基本概貌
月球俗称“月亮”。在望远镜发明之前,人们只能在晴朗的夜晚用眼睛仰望皎洁的明月。发现月球表面有明有暗,形状奇特。在我国民间,有许多关于月球的美丽神话,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月球本身不发光。根据现在的科学探索资料知道,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液态水,所以月球上没有风化、氧化现象,也没有声音的传播,是一片寂静的世界。月球上的昼夜温差很大,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夜晚温度可低到-183℃。月面上日光强度比地球上强1/3左右,紫外线强度也比地球表面强得多。在月面上会见到许多奇特的现象,如月球上的天空呈暗黑色,太阳光照射是笔直的,日光照到的地方很明亮,照不到的地方就很暗。由于没有空气散射光线,所以在月球上看到的“星星”是不会“眨眼”的。
环形山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它是围绕地球运转的惟一的天然卫星,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38.4万千米。月面上到处是裸露的岩石和环形山,整个月面覆盖着一层碎石粒和浮土。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表面有明亮的区域和暗灰色部分,明亮的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山区和高地,暗灰色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平原。月球的直径大约是地球直径的1/4,它的体积是地球的1/49,质量是地球的1/81。月球的引力很小,只有地球的1/6,也就是说,在地球上6千克重的东西到了月球上只有1千克重了。人在月面上走,身体显得很轻松,稍稍一使劲就可以跳起来。因此。我们看到的宇航员在月面上总是“半跳半跑”地行走。2.环形山
环形山 是月面上最显著的地貌特征。月面上星罗棋布、重重叠叠的环形山酷似地球上的火山口,它的中央有一块圆形的平地,外围是一圈隆起的山环,内壁陡峭,外坡却很平缓。环形山的高度一般在7千米~8千米之间。环形山大小不一,直径相差悬殊,小的环形山直径不足10千米,大的环形山直径超过100千米。最大的环形山是月球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达295千米。环形山的形成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陨星撞击的结果,二是火山活动。环形山大多数以著名天文学家或学者的名字命名,月球背面有4座环形山是以我国古代天文学家石申、张衡、祖冲之、郭守敬的名字命名的。
3.为什么看不到月球的另一面
只要细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月球总是以同一面对着地球,这是为什么呢?科学家认为,月球以每小时16.56千米的速度自转,同时也在围绕地球公转,它自转一周的时间正好和公转一周的时间相同,都是27.3日。所以月球永远以同一面对着地球。
对于月球的另一面,天文学家认为月球背面应和正面差不多,也有很多陨石坑和熔岩海。按照理论,月球是太空中的自然星体,不管那一面受到太空中的陨石撞击的概率应该相同。但是,由探测器发回的照片却显示大为不同,月球背面竟然相当崎岖不平,绝大多数是小陨石坑和山脉,只有很少的熔岩海。这种差异性,科学家目前还无法想出答案。
4.月海
月面上的暗灰色区域,古代的人认为这些阴暗区域是被海水覆盖着,便定名为“月海”。事实上,“月海”连一滴水也没有,那里只是一些平坦广阔的平原,是月面上低凹的区域。上面堆积着厚度不匀的疏松尘土。由于这些尘土反射太阳光的本领比质地紧密的山脉要差得多,因此在人们的视觉中就显得比较阴暗。
5.月陆
月球上除了星罗棋布的环形山外,还有一些与地球上相似的山脉和高地,它们通常比“月海”高出2千米~3千米。反射太阳光的本领也比“月海”上的尘土强得多。因此,在人们的视觉中,这部分是月球表面比较明亮的区域,人们称之为“月陆”。
6.月谷
月面上不少地区曾发现一些黑色大裂缝,弯弯曲曲延伸数百千米,宽几千米到几十千米,好像浩浩荡荡奔赴海洋的河流,形状与地球上的东非大裂谷相似,所以就称之为“月谷”。月谷是月球表面的一种地形构造,最著名的月谷是阿尔卑斯大月谷。
7.月相
我们看到的月球圆缺变化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区,另半个球面是暗区。月球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东转动,人们在地球上就看到了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随着月球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对着地球,有时背着地球;有时我们看到被照亮的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月相。
每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被太阳照亮的半球背对着地球时,人们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球,这一天称为“新月”,也叫“朔日”,这时是农历初一。
过了新月,月球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运行,亮区逐渐转向地球,在地球上就可看到露出一丝纤细银钩似的月球,出现在西方天空,弓背朝向夕阳,这一月相叫“蛾眉月”,这时是农历初三、四。
随后,月球在天空里逐日远离太阳,到了农历初七、初八,半个亮区对着地球,人们可以看到半个月球(凸面向西),这一月相叫“上弦月”。
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即农历十五、十六、十七,月球的亮区全部对着地球,我们能看到一轮圆月,这一月相称为“满月”,也叫“望”。
满月过后,亮区从西侧开始亏缺,到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又只能看到半个月球(凸面向东),这一月相叫做“下弦月”。月亮向左方凸出(向着太阳),半夜时分从东方升起。
再过四五天,月球又变成蛾眉月,好像英文字母的“C”。当月球再次运行到日、地之间,月球又成为“朔”。
月相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变化着。如果用月相变化的周期(即一次月相变化的全过程)来计算,从新月到下一个新月,或从满月到下一个满月,就是一个“朔望月”,时间间隔约29.53天,中国农历的一个月的长度,就是根据“朔望月”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