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萨王国的大公决定建筑,皮萨诺是责任工程师。
比萨斜塔是意大利著名的古代文化遗产,是意中部城市比萨城内一组古建筑群的组成部分,是属于比萨大教堂的一座由白色大理石构筑的钟塔,全塔重约1.42万吨,为罗马式建筑的范本。
比萨斜塔始建于1174年,原设计为8层,当第三层完工时,施工人员发现基础沉陷不均匀,责任工程师皮萨诺想在继续建造时将下陷一边的层高加大以资补救,但结果使沉陷更甚。在寻求解决方法的过程中,工程曾数次停工,但最终还是在倾斜状态下于1350年完工。该塔建成时塔顶中心点偏离垂直中心线2.1米,后倾斜不断加剧,最严重时达5.2米,成为举世无双的建筑奇观。
曾有人预言,比萨斜塔将在2003年至2004年间轰然倒塌。为了更好地保护比萨斜塔,意大利政府于1990年关闭了比萨斜塔,并对其进行了长达12年的“纠偏扶正”拯救工程,共耗资2200万美元。2001年12月15日,关闭了长达4359天的比萨斜塔重新正式向游客开放。
关于比萨斜塔最著名的典故是,伽利略曾于1590年在塔上将两个重量不等的球自塔顶垂直自由落下,结果两球同时着地。该实验一举推翻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重量不同物体下落速度也不同的定理。
比萨斜塔位于意大利中部比萨古城内的教堂广场上,是一组古罗马建筑群中的钟楼,这座堪称世界建筑史奇迹的斜塔,不仅以它“斜而不倒”闻名天下,还因为1590年,意大利的伟大科学家伽俐略,曾在斜塔的顶层做过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让两个重量相差10倍的铁球,同时从塔顶落下,结果,两球同时着地,一举推翻了束缚人们思想近2000年的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关于重量不同的物体其下落的速度也不相同的“物体下落速度与重量成正比”的理论。伽俐略开创了实验物理的新时代,被人们称为“近代科学之父”,而他用来做实验的斜塔也因而更加遐迩闻名。
比萨斜塔高54.5米,直径16米,分为8层,除底层和顶层形状有所不同外,其余6层的结构完全一样。通体都是白色大理石砌成的,四周以圆形立柱环绕,远远看上去像是一个硕大的鸟笼,据说,大约在10纪,比萨王国打了一次胜仗,掠获了大批财宝。为了炫耀功绩,大公决定建筑一座大教堂,在教堂旁边修一个钟塔。钟塔建到三层时就发现向南倾斜,被迫停工。94年之后,比萨人建塔之心不死,找来著名工程师皮萨诺反复测量,证实此塔虽斜,但无倒塌之虞;便又继续修建并把每层南面的柱子略微加高一点。根据塔基上的碑文记载,它从1174年始建,1350年竣工,经历了176年。但由于塔身过重,地质松软,因此塔身仍以每年1.25毫米的速度向南倾斜。到1999年1月,塔顶比中轴线偏斜已达4.8米。意大利当局为了拯救斜塔,已向全世界广泛征求保护方案,同时在塔的北侧加压了830吨的铅块,并在塔身的三分之一处加了一圈铜缆,向北牵拉固定。不过斜有斜的好处,每天为“斜”而来的参观者多达10余万人,扔下大把大把的银子。如果它是一座正塔,比萨就不会有今天的风光,也就不会有这么多便宜可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