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表妹是一个健康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大学毕业分配工作,因在一次体检中被查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呈阳性而被辞退。请问像我表妹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是否应该进行转阴治疗?如果治疗,哪家医院能够有保证?该用什么药物?能够转阴吗?会不会影响到她今后的工作?
答:全国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研究院肝病信息总部沈启明教授认为,首先应强调:澳抗(即表面抗原)阳性者现在通常不认为是健康携带者,而应称为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凡在体检中查出澳抗阳性者,应进一步做乙肝五项(俗称“两对半”)的检查,来确定病毒在体内的存在形式。就是人们常说的“大三阳”、“小三阳”等。当然这主要是为了解病毒的复制活跃程度和传染性的强弱,而不能确定病情的轻重。乙肝病毒传染途径主要是经血液、体液及母婴垂直传播的。绝大多数乙肝病毒携带者并不是乙肝患者。这部分人除少数几个特殊行业(如食品加工、保育员等)外,完全可以正常地工作与学习,不应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与活跃、改善症状、阻止乙肝患者向肝纤维化、肝硬化方向发展是当前乙肝治疗的主要目的,只有少部分患者可以全部转阴。
针对你表妹的情况,建议她首先要到权威的医疗研究机构,请肝病专业医生作出明确诊断,检查肝功能、乙肝五项(乙肝两对半)、有条件的要查HBVDNA。另外,要做B超以协助诊断肝脏有无损害及损害的程度、性质等。上述各项检查还要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明确诊断。(记者 张少敏)
有些人体检时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便惊慌失措,忧心不眠。还有一些乙肝患者一听说自己是“大三阳”、“小三阳”,就急切的想用干扰素、拉米夫定治疗,甚至病急乱投医,服用了一些假药,那么,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病人到底是否需要治疗呢?而“大三阳”、“小三阳”患者又应如何治疗用药,如何处理呢?
表面抗原阳性(HBsAg)也就是人们常提到的所谓“澳抗”,是由乙型肝炎病毒的外壳感染HBV后最先出现的指标,具有免疫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HBsAg阳性意味着乙肝病毒感染,但不一定标志着有乙肝存在。这种情况应接受进一步检查,包括乙肝“两对半”、病毒基因(HBV-DNA)、肝脾超声、肝功能试验。如果临床上缺乏症状、肝脾不肿大,肝功能正常,则多数为无症状性携带状态。对于此类患者,不宜急于用药及抗病毒治疗,应着眼于维持体内免疫稳定,不宜盲目的通过增强免疫功能来清除病毒。因为一方面药品是把双刃剑,服用过多会增加肝脏负担;另一方面,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目标是清除或持续抑制乙肝病毒,减少乙肝病毒的致病力或传染性,从而阻止或减轻肝脏的纤维化和炎症坏死。机体免疫耐受一旦被打破,会导致免疫系统攻击感染的肝细胞,继而诱发肝病变。因此,在肝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暂且不急于用药和治疗。
对于“大三阳”患者,如果肝功能正常,不宜急于用药,则应根据其他自身症状做相应治疗处理;如果肝功能不正常,转氨酶反复升高,DNA复制量大,症状多且重,必需进行抗病毒、保肝和抗纤维化治疗。以使病毒复制迅速得到抑制,减少肝细胞损害,减轻肝纤维化,从而阻断肝硬化的发生。即使病人不是“大三阳”但只要肝功能长期不正常,或已有肝硬化的早期表现,仍需抗病毒治疗。可应用对病毒有直接抑制作用的药物,也可应用免疫调节药物,通过强化机体免疫功能而抑制病毒。目前在很多国家已批准用于乙肝抗病毒临床治疗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种:干扰素、拉米夫定、核苷类似物(包括单磷酸阿糖腺苷、泛昔洛韦),应在临床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毒感染量、肝功能状态、免疫状态来制定免疫程序治疗,花费不多,远期疗效往往较好。
对于表面抗原阳性、E抗体、核心抗体阳性的所谓“小三阳”患者,应区别情况具体对待。如果经过一次肝炎发作或经正规抗病毒治疗,由“大三阳”转为“小三阳”,常意味着疾病康复,不需用药和治疗;但如果血清中病毒基因仍高,肝功能异常,常说明病毒变异。在我国慢性肝炎病人中70%左右有这种变异现象。由于这种变异病毒逃避免疫监视,常易发展为慢性重症肝炎,与肝硬化、肝癌的关系更为密切。对于这种病人的治疗类似于前述的“大三阳”慢性乙肝,但治疗往往更困难,常需几种药物联合治疗;对于家族中有肝癌史、年龄35岁以上男性“小三阳”患者,有主张定期进行抗病毒或免疫调节治疗,以预防肝癌发生。据新加坡一组报告,82例接受定期治疗患者,3年内无一例肝癌发生,而未接受此项治疗的18例中3例发生肝癌。
对于已有肝硬化的患者,应立足于抑制病毒、抗纤维化等治疗.以减轻肝损害,阻止向失代偿发展。核苷酸类长期应用具有抑制作用;定期应用小剂量干扰素,可预防肝癌。但如病情处于失代偿期,则不宜应用干扰素。
乙肝病理过程十分复杂,表现各异,治疗应个体化,企求用一种"灵丹妙药""包治百病"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有些肝病患者治病心切,在广告永无休止的狂轰滥炸面前,不知不觉跟着广告买药,以为广告做得多的就是好药。现在的药商在推广药品时都是广告先行,药品广告通常是针对某种病的共性而言的。具体到每个人来说,是否合适、用多少剂量大都不能一概而论。此外,有些新开发的广告药品临床应用时间较短,很难对其治疗效果做出正确评估。因此,肝病患者在用药前一定要警慎、警慎、再警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