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目标:希特勒》(原名《瓦尔基里计划》)这部电影拍的一般,可说是不功不过,但是我想说,这部电影,很值得我们一看。也因为那么一些其它的原因,看《行动目标:希特勒》的过程中,我始终都兴奋着。
这部电影拍的中规中矩,没有什么问题,但绝不是《帝国毁灭》那一级数的,基本上来说,它比中国人拍的《东京审判》好一些,大体上是历史纪录片,忠实地把一个历史事件从头到尾再现出来(但我们的《东京审判》远不及人家严谨和对尊重历史),但无论是在历史人物的刻画上,还是历史本身的厚重,传递给人的悲剧性,片子都表现得不够。比如戈培尔,能够和《帝国毁灭》里的戈培尔相比吗?比如希特勒,就算戏份少吧,不能和《希特勒之死》这类电影相比较,但也没有给人太深的印象,虽然大家都知道此人是恶魔,但也不能电影里毫不表现的啊,别的不说,光是这一刺杀事件之后,希特勒就逮捕了7000人啊,这方面多表现一点,剧力相信会更强。还有阿汤,和《生于七月四日》那种级数的角色和表演也是无法相比的,基本上就是一中规中矩的好莱坞式英雄,非常平面。另外我还有个疑问:为什么不表现隆美尔呢?当时暗杀希特勒的军方人士,知道希特勒在德国的威望如日中天,无人能及,于是找到惟一在声望上可以挑战希特勒的人——德国军队的英雄隆美尔,隆美尔也因一直支持停战而对希特勒不满,他默许了刺杀派的行动,并且表示“告诉柏林人,他们可以指望我”。刺杀失败后,希特勒同样惧怕隆美尔在德国人心目中的声誉,不敢宣布他有罪,而是逼迫他服毒自尽,而后向德国人宣布隆美尔因伤死亡,予以国葬。这样一位真正的英雄人物,与希特勒之间的冲突,最后英雄悲剧的失败,相信可以大大丰富这部电影的深度,而没有采用,是因为这一历史事件有争议,还是怕影响了施道芬堡的主线呢?
我们中国观众应该来看一下这部电影,因为这部电影的写实。它忠实记录了一次军事政变和政治刺杀,它讲到了政治和军事体系的组成,讲到了国家机器怎样运转,讲到了政治斗争如何形成而又如何的残酷,它是向民众宣传的多么光鲜而又单纯,但骨子里又是多么的险恶而又复杂。而我们中国的很多观众,因为历史电影一贯的漫画式、简化式的表现,因而对政治和历史,特别是国家机器的运转,一直有相对简单和粗略的看法。从这个角度来说,《行动目标:希特勒》是很值得一看,并且一定会有启发的电影。至少,对于我这种历史修养层次的人是很有益的,之前我虽然也看过关于施道芬堡暗杀希特勒的书,但影片很多细节的再现仍给我很多震动。
我们再来看一遍电影的故事:1944年的德国,虽然盟军已自诺曼底登陆,但德国民众仍然相信胜利指日可待,相信希特勒是他们的神。很多上层军官不满于希特勒的独裁统治,特别是认为德国败局已定,只有推翻希特勒才能够重组政府,获得与盟军停战谈判的机会,从而使德国免于毁灭(电影中更多的强调了前者,以突出此刺杀行动的正义性)。于是他们决心逮捕希特勒。但问题是:希特勒在德国不是人,而是神,这些将领虽然握有兵权,但绝对没有可能调动军队推翻希特勒,惟一的可能是暗杀希特勒,之后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兵变,而后重组政府。这就是片中施道芬堡提出利用希特勒制定的“瓦尔基里计划”来实行政变的原因。然而正如电影中表现的,施道芬堡留下的炸弹,被一位军官无意间挪动了一下,爆炸被厚桌子腿挡住,希特勒没有死。进入柏林的预备役部队在逮捕戈培尔时,希特勒的一个电话就改变了局面,军队转而进攻政变指挥部,逮捕了全部判乱者,后来,所有的参与者都被处决(顺说一句,施道芬堡被枪决那一段,我感觉导演是在模仿那幅名画《枪杀西班牙起义者》)。
我再用语言来讲述一遍电影的情节,并不是重复,只是想说:对于对历史有兴趣的人,会不会看着眼熟呢?会不会想到另一个历史事件呢?
我多么希望,有一天能看到另一部更让我们震憾的多的《瓦尔基里计划》呢?这才是我说,《行动目标:希特勒》很值得一看的理由所在。
顺说一句:阿汤哥演了两片子,让我感受极深,一是《生于7月4日》,后来我看《鲁豫有约》那一期徐良的节目,震憾到无以复加。还有一部,就是这部《瓦尔基里计划》。两者不是一个水平的片子,但给我的震动是一样的。
腾讯娱乐独家稿件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