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合组织(OECD)秘书长葛利亚在访华期间说的一番话十分到位:“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带来了数万亿美元的损失,漫长的经济衰退,同时令我们扭转全球贫困的努力前功尽弃,若干失误共同导致了这次金融和经济地震,而商业道德缺失是震中所在。”在说完这番话后,他直截了当地认为,全球危机需要中国力量。他并且十分赞同刺激国内需求的措施,他说,否则将很难达到大家所希望的经济增长目标。言下之意很清楚,中国经济在全球危机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经济的作用包括克服世界商业道德缺失带来的风险,中国经济在当下要以拉动内需为主要杠杆。
葛利亚所说的一点都没错,但它不能成为中国人自以为是的理由,好像当今世界经济中国就已经最好。别忘了葛利亚所说的是以中国经济能够拉动内需为前提的。现在拉动内需仍然是很艰巨的任务,以电影市场为例,一月份的狂飙突进给了我们惊鸿一瞥,但二月三月都让我们为之沮丧,因为我们没有更多的可以支撑市场的好片。在能够帮助国家拉动内需活跃市场上,电影的作用还未能有大的作为,离葛利亚希望的为克服经济危机做出贡献,还有很长的距离。
人们都赞同电影在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能够逆势飞扬,好像整部电影史都在支撑这种观点,还据说去年全国的各个行业之中,只有电影和药业能够比前年增长了20%多以上。只要我们看看电影今年的力作能够有多少,我们就知道这个20%的增长是多么的不足。能够带来市场飘红的影片必须塞满每一个月,舍此不能够令这个产业给人们一种信心:电影在中国经济之中已经上升到战略性行业的地位。
好片不足今天已经不是因为缺少资金了,而是13亿人口的大国盼望着好的剧本、好的选题、好的导演和演员。在一月兴奋过去之后,我们就应该看到中国电影的确很缺少扛市之作。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找不到好的选题和剧本?为什么找不到好的创意和故事?
今年已经上映的国外片并不见得有很多大制作大场面大的投资的影片,但我们稍稍了解一下就知道其中已经涌现出了很多不一般的好片,而其原因不外乎都凭别出心裁的观察与思考,以及由此达到的深度。譬如,《返老还童》和《生死朗读》,譬如《礼仪师奏鸣曲》和我们正在上映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等。《返老还童》用一种童话般的手法,加上很苍凉的人生哲学,演绎了一个男人生下来就已经是老头,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地长回为一位婴儿的故事。他和一位曾经青梅竹马的女孩,在他们年龄相仿的时候相爱,并且成家生子,之后他不得不离开她,自己过一种孤独的生活。因为当女孩成为中年、老年时,他却渐渐地变成了小孩,乃至婴儿。他们在晚年重逢的时候,他已经失去了曾经相爱并且成家生子的往事的记忆。最后这个婴儿睡在曾经是他的爱人,一个老妇人的怀中死去。在他几十年倒着长的沧海人生中,他见识了人间很多顺着长的人们不容易见到的苍凉与悲欢。故事当然匪夷所思,大概也属于魔幻现实主义一类。但我们在文艺史上就重未见过这样的故事,并且故事充满了人性的刻画,揭示了某种特定的时代背景,让你倍感真实,以及在心灵中获得震撼。
日本片《礼仪师奏鸣曲》(曾译:为逝者送行的人)是一部同样深刻的人性影片。它选择了一个很难让人想到的,在现实当中很边缘的角度,通过一位替死人化妆入殓的年轻人求职从业的经历,带出了人性中的父子情、夫妻情、人间情。影片写出了当你为死者送行的时候,正是可以去体会在生离死别之中最真善美的那一份情感。影片从夫妻情、父子情等好几个角度逐层完善了故事的深度,带着人们的精神感悟走向影片的高潮。
这些故事难得就难得在不同凡俗,一望而知就是精心选择的题材,精心挖掘的创作。反观中国电影今天的创作,这种想人所不能想的创作就几乎没有。好的电影总是给人们提供生活里被人所忽视的,所视而不见的故事,这些故事是可以令人想到普遍的世间和其中的哲理的。这里有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有纯现实主义的创作,这些都不是主要的,主要的在于找到了一个寄寓深意的故事的外壳。而我们很多故事往往很普通,很无浪漫,很不神奇。在题材和故事的策划上,中国电影的思路恰恰是不够开阔的。这就是我们和国际优秀影片的差距。
中国导演在商业片上的不成熟,其原因借鉴一下国际上的优秀电影,一目了然。所谓不成熟,不是分镜头,不是制作,不是没有成熟的手法,而在于没有找故事的天赋,直到今天我们还只是在传统的故事模式中探求讲述它的方式,遑论灵感与想象了。也许它和中国电影不去追求精神深度有关,上述影片都接触着人生最痛苦的境遇。在人生最痛苦的境遇中,在人面对着命运的拷问时,人会有怎样的精神活动?中国导演是写不出,还是想都不会想。这些都是很令人存疑的。
市场在呼吁电影,观众在等待优秀的电影,传统的创作思路,懒惰的手法,必然让我们的出品人和投资人举足无措。这些年国产片的市场份额确实超过了进口片。但思想贫乏最终将会招致影片的同质化简单化,讲述的故事味同嚼蜡,而市场比例也难以提高。中国电影今天的大敌就是不知道自身的差距落在哪里,自身的局限在哪里。市场的一点进步不能够说明中国电影已经很成功了。当务之急是解放思想,强化创作人员的意识修养、观念更新、文艺细胞和生活的底蕴。如此我们才能拍出真正深刻的影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