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莹/图
日前,2009年的热门剧《血色迷雾》在北京卫视播出期间引来了褒贬不一的评说。随着情节的进展,开播初期的高收视率变成了怨声载道,也重新带出了电视剧“注水”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观众在关注片中集导演、主演和作曲、演唱于一身的柳云龙的同时,更多的是对剧情的拖沓和混乱颇为不满。近日,更有编剧林和平公开表示,“制片方将原来25集的剧本硬抻到42集,我看了也很失望,节奏彻底乱了”。
电视剧“注水”成为行业潜规则
电视剧注水早就是业内潜规则。2003年,反腐题材的连续剧《绝对权力》一播出,就吸引了不少观众。但遗憾的是,此剧出现了不少重复镜头,如第2集开头就重复了第1集的镜头达5分钟之久;第3集片中广告过后,又重复了刚刚播出的镜头达1分钟左右……
著名编剧宁财神说,影视公司为了赚钱,都会多剪出几集来。比如和演员签合同是拍20集,最后卖片子变成了24集,很多编剧、演员都吃了哑巴亏,为了下次合作,也就不多说了。一些演员也表示,“经常是电视剧播出后才发现多了两三集,和我们签的合约不一样,可影视公司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也没法去说,就忍了”。
制片人:注水不单是利益所为
《铁齿铜牙纪晓岚》制作人尹廉和分析认为:“一般电视剧成品肯定比剧本的集数多,这是业内一条不成文的行规。像《铁齿铜牙纪晓岚》、《五月槐花香》拍出的作品就比原剧本集数多,这是因为电视剧审查没有一定标准造成的,一部作品要经过几个小组审查,但他们的标准都不一样。而一部电视剧从完成后到播出,都要根据审批结果修改好几遍,一般会修改800至1000处左右,这对制作方来说是个大工程,存在极大风险。因而制作方要求多一些素材,既保证戏好看也能将风险降低。”
对此说法,很多制片人有着同感。华谊兄弟天意影视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电视剧成品比剧本多出几集是正常的事。“比如一部40集的剧作,最终多出两三集不算什么。”这位负责人透露,3月初即将在北京、江苏、东方和云南卫视同时播出的《我的团长我的团》剧本是40集,但是他们拍摄出来50集,送审后被删改掉7集“过于血腥”的镜头,成为最终的43集。
北京金色里程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文秀告诉记者,“我从1994年开始做制片人,现在已经从制片人到经营公司。作为制片人,我的原则是尊重编剧和剧本的长度完成拍摄,比如我们曾经拍摄的《天下父母心》,剧本和完成片都是20集。但是有些时候也会多拍出几集,这样做是为了在送审中留有余地”。李文秀告诉记者,“电视剧的集数和每集的长度都是以广电局批准后的最终版为准的,不得再有改变”。
“注水”是制播利益的博弈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中国的电视剧一般要20集以上才可能赚钱,而且连续剧越长,其成本摊薄后赢利就越多。因为服装、道具、布景、路费等都是一次性投入,为了收回成本,电视制作方大多刻意拉长剧集长度。而且编、导、演等主创人员都以集论片酬,集数越多片酬越高。著名导演谢飞曾透露,他当年导演《日出》时仅拍了18集,但最后还是在制作方的要求下违心地把《日出》剪成了23集,也就是说,加注了5集的水分。
“注水”电视剧从开始至今恐怕不止10年,在全部电视剧中所占比例恐怕也不止半数。一位制片人坦言,给电视剧“注水”的举动,是制播双方在“追求利润最大化”动机的驱使下形成的一种默契,如果不能改变目前的电视剧利润分配体系,就不能根本得到解决,这是个体制问题。
在中国,电视剧的销售方式一般都是由制片公司一次性拍摄制作完成后,再销售给电视台以回收成本和获取利润。而电视台的广告收入则成为购买电视剧的资金来源,以及盈利的途径。作为惟一拥有播出平台和广告收入来源的一方,电视台直接控制了资金链的上游,相当于筑起了高高的水坝,控制着下游的水量。对于制作方而言,最大的利润空间就在于销售时的一次性收入,因此以“注水”的方式争取利润最大化也就成为了电视剧行业司空见惯的举动。
如何根除“注水”电视剧?
怎样才能彻底杜绝这样普遍存在的“注水”现象,看来,还是要在电视剧的购片时实行优质优价,低质低价。如能对电视剧实行按实际播出集数付费,那就有助于消除“注水”现象。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认为,制播双方共享利益共担风险,艺术质量才有保障。中国的电视剧行业正面临着新的资源整合,既有优质内容,又有优质渠道,今后将是电视剧制胜的关键。“应该说,中国电视剧的制播双方迫切需要战略性深度合作,共享利益,共担风险。只有这样,电视剧的艺术质量才有保障。”
据业内人士介绍,在美国、韩国等电视剧产业发达的国家,电视剧的策划、制作、播出流程,一般由制作单位和播出机构通过流水作业式的深度合作来实现。这样做,可尽量减少制播各环节的潜在风险。反观日本的电视剧,采用的是季集的方式,每一季只有十几或二十多集,市场反映好的,下一年就接着拍;市场效果不理想,被拦腰斩断的也不在少数。如此的市场竞争下,每一部戏都要绞尽脑汁去拼制作,拼情节。每一集的剧情含量都很高,吸引力自然强。
随着产业化的纵深发展,湖南、江苏等地方电视台已经尝试将部分资产剥离,成立集电视剧投资、策划、发行等功能为一体的公司。与过去各电视台的电视剧制作中心不同,这些公司将直接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北京福缘视线影视文化公司总经理铁佛介绍说,他们公司今年与上海文广集团达成协议,双方将完成一部墨西哥电视剧的中国本土化制播。“通过这种深度合作,制作方在拍摄之初就获得了播出方提供的部分资金,并且落实了播出问题。电视台也在作品质量和购片成本等方面实现了有效控制。” 无独有偶,记者从北京华谊兄弟影视公司和光线传媒两大电视剧制作“大户”也了解到,他们正在跟多家电视台展开强强合作,开始定制剧的拍摄,努力为电视剧的制作和播出开辟新的模式。
从剧本开始堵住“注水”之源
“我作为一个编剧是很痛苦的,一次,制作方把我的30集剧本交给一个从来没有写过电视剧的女孩修改,面目全非,但我没有丝毫办法,因为剧本卖给制作方了,编剧就无权再过问,只能是你爱怎么加就怎么加吧。”陈汗表示,这不仅影响到剧本和电视剧的质量,更严重的后果是,负责任的编剧会越来越少,编剧人才面临流失问题,好本子越来越少,电视剧水准当然越来越低,形成了恶性循环。香港现在很少有编剧直接写剧本的第一稿,往往是找年轻的“枪手”来代替,因为拍摄过程中频繁增减,“没有20稿是不能拍的”,所以有编剧放言“第一稿我不写,最后一稿再找我”。
“我给香港一家电台写了30集的广播剧,但播出时,我发现凭空多出了2集,这无非是制作单位出于利益关系拉长了我的剧本。实际上,香港这方面的法律比较健全,如果我投诉,相关的人就可能被电台炒掉。香港以前也出现过类似的案例。”但香港电视剧制播系统与内地大不相同,以电视剧产量最多的无线电视台为例,它的电视剧制作播出系统类似工厂的生产线,员工受雇于电视台,电视剧的长短与员工利益无关;负责的编审觉得不好看可以删减,“注水”现象在香港电视台并不多见。
“我有一次和有‘金牌编剧’之称的郑文华一起吃饭,席间,导演打来电话说想改一句台词,郑文华考虑之后大声说‘不能改!按照我写的拍’。让我十分羡慕。国外的编剧也有相当大的权利,直接参与拍摄过程。很多电视剧是边写边拍,边收听观众反馈,随时调整,如果不好这个剧就停了。”陈汗认为,“注水”问题背后当然有很多深层次的因素,但如果国内能建立相关制度,在编剧交剧本时能与制作方签约,保证剧本的原来面目,相信能从源头上减少“注水”发生的可能。
商报记者 吴颖 李瀛/文 王晓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