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1998年找过赵本山拍《荆轲刺秦王》,张艺谋也找他拍过《幸福时光》(2000年),现在轮到王家卫了。(漫画:杨威/CFP)
曾经在一个论坛看到一个征婚帖:“熟得像快要落地的熟苹果一样的男人,等着你来采摘”,熟苹果和男人之间的意向连接,产生了奇妙的趣味,令我铭记至今。
多年春晚之后的赵本山,就俨然成了这么一个“熟得像快要落地的熟苹果”,张艺谋、王家卫都去找他谈电影,他的徒弟小沈阳已经确定成为张艺谋新片的男主角,王家卫则邀请赵本山出演《一代宗师叶问》。同时,他还将和王家卫合作另外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将由赵本山本人执导,王家卫担任该片的监制。
熟苹果一样的赵本山,成为最受欢迎的熟男,名导争相采摘。
那么,为什么不去采摘不成熟的苹果呢?为什么他们一窝蜂地涌向已经熟透了的赵本山呢?强强联合,熟熟结盟的背后,有几层现实:
第一,名导演更有能力采摘熟苹果;第二,他们活动的半径,决定了他们的交际范围、目光所及处,多半是熟苹果;第三,熟苹果虽然功成名就,却也需要在名导演的作品中露面,以巩固地位和提示自己的存在。
但最重要的一条,或许是因为,这些名导演需要赵本山这样的熟苹果增加票房号召力、增添卖点,即便赵本山与他们一贯的风格不合,甚至有可能过分出跳,制造出一个大于其他人物甚至大于电影的形象也罢,他们已经不能有任何闪失,需要熟苹果来增加保险系数。
第五代导演的成功,更多依靠的是一种集体智慧———喷薄的80年代,文学的烟尘滚滚。贾樟柯在与徐百柯对话时就曾说:“他们是通过文学的牵引,来形成他们的讲述,这种讲述背后,是时代潮流。他们几位导演所透露出来的独立思想力,独立判断力,都是有限的。……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突然迎来一个思想多元、价值多元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里面,他们的创作开始迷失了。他们找不到一个外在的主流价值来依托……这个时候,有一个主流价值出现了,就是商业。”
在第五代的黄金时代,文学作品的力量、电影本身的价值,确保了他们不必借助更多电影之外的东西,他们因此可以提携新人、创造新语法。而现在,曾经托起他们的集体智慧和集体力量消失了,就得寻求另一种集体力量:更多的明星,更易被接受的宣传点,以确保商业的成功。采摘熟苹果,而且是赵本山这样一个电影价值还没得到最大程度挖掘的超级人气明星,于是成为这一拨导演不约而同的举动。
而王家卫呢?王家卫也是80年代和90年代的香港电影盛世所成就的,因为电影公司在别的领域获得商业上的成功,才容得下他这样一个异数。而现在,盛世过去,独闯江湖的他,恐怕也不能再有闪失了。他减少产量,修复旧作,选择保守的经营之道,而采摘赵本山这样的熟苹果,大概是明智之举,也是保险之道,如果合作擦出火花,更算是意外之喜。
我不能想象贾樟柯会和赵本山合作,不论是两人的气息,还是两个人所象征的时代力量,都是完全不同的。但创作力衰微的上一代人,却会笑盈盈地围在赵本山周围,采摘熟苹果的背后,折射着某种不自信和对所谓潮流的趋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