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拍摄过多部引起无数共鸣的女性题材电影,许鞍华的作品却像她的人一样带着中性的低调,甚少女导演身上常见的自我、张扬与刻意矫饰的柔情。许鞍华的电影语言,平淡中见悠远,沉静里含深意,调子总有些灰暗徐缓,却是将熄未熄的一炉碳,些略闪耀动人的火花。正如许鞍华本人的样子,带着冷色调的暖意,无法分辨性别的齐耳短发,薄施粉黛,脸色常很疲惫,带着事业女人特有的硬朗与强悍,但极爱笑,笑容也极灿烂。
客居半生——
《客途秋恨》
许鞍华1947年出生于辽宁鞍山,两个月大时就跟随父母迁居澳门,之后与祖父母生活,5岁前往香港。许鞍华的父亲是国民党文书,母亲是一名日本人,直到许鞍华十五六岁才知道母亲的身世,那之前,她只以为母亲是东北人,不会讲粤语,又没读过书,所以也不太认得中国字,这些差异造就了她与母亲感情的疏远。1990年,许鞍华以母亲漂泊半生的经历为蓝本,拍摄了一部半自传题材电影《客途秋恨》,初时母亲不同意她将家里的事情拍出来,许鞍华还是坚持了下来,影片在香港公映时,她将母亲送去美国看望亲戚,但后来,母亲还是不声不响地看完了整部电影,她们的母女之情逐渐突破了一切障碍,从未成家的许鞍华与母亲相依为命至今,情感十分深厚。
《投奔怒海》
她对电影的兴趣起源于幼时所看第一部黑白西片 《蝴蝶梦》,之后迷上了伊丽莎白·泰勒。但许鞍华小时志愿是做名医生,这也是父母的寄望。后来她的文学成绩远远好于理科,进入香港大学后,专业主修英国文学及比较文学。大学环境培养了许鞍华对艺术的敏感,她参加学生剧团,管道具、跑龙套,最使她得意的是自己设计的海报在全校颇有名气,1972年她获得文学硕士后,前往英国伦敦国际电影学院进修,三年后回港,曾为著名导演胡金铨做过几个月英文助理,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进入无线任编导,并逐渐拍摄纪录片和电视剧。1979年许鞍华拍摄了她的第一部电影《疯劫》,这部被誉为是掀开香港新浪潮序幕的电影作品,获得第17届金马奖剧情片奖,也使得许鞍华的横空出世几乎成为一次完美的神话,而她的第二部讲述越南难民故事的电影《投奔怒海》则更为眩目,获得第二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等5个奖项。恋与不恋都倾城——
《倾城之恋》
由张爱玲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多如过江之鲫,但真正能拍摄出其风韵的导演可谓凤毛麟角,关锦鹏重意境,拍出了华美,许鞍华重写实,拍出了荒凉,《倾城之恋》或许稍嫌稚嫩,《半生缘》却恰逢其适。早在无线工作时,许鞍华已有计划拍摄张爱玲作品,当时想拍的是《半生缘》,是她最喜欢的张氏小说,因为很长,适合拍成连续剧,但被台里否决。1982年许鞍华筹拍《倾城之恋》,理由是书中所写的香港也是她眼中的香港,惟其熟悉,更能表现深入肌理的细腻,但《倾城之恋》上映后恶评如潮,观众并不认可许鞍华的转型,许鞍华认为自己输在只知用电影去讲故事,却未能找到表现小说意境的恰当形式,自己也觉得是不对。十几年后,许鞍华将电影《半生缘》搬上银幕,在内地颇受好评却仍未能挽回香港票房,许鞍华笑着说是因为“香港人嫌慢”。
《半生缘》
拍摄张爱玲电影只是许鞍华无数转身中一个翩迁的旋影,她不但拍摄了反映家国命运的故事片,也有《倾城之恋》这样的爱情文艺片,还拍摄过武侠片《书剑恩仇录》和《香香公主》,从上世纪80年代起,她就成为首批与内地电影公司合作拍片的香港导演之一。千言万语——
虽然被誉为最有影响力的女导演之一,许鞍华自谦不敢以艺术家自居,她对自己的评语是“我只是一个典型的香港人而已。”在她眼里典型的香港人是活在当下的,他们非常之开放,凡事大而化之,但也是明察秋毫的。而许鞍华乐意去拍摄的也正是记录下港人的喜怒哀乐。
《女人四十》
喜爱许鞍华,就无法绕过极为经典的两部电影,一部是《女人四十》,一部是《千万言语》。《女人四十》围绕一个四十岁主妇的日常生活展开,娓娓讲述着人生细碎的无奈与亲情的聚合悲欢,没有太过煽情的场面,亦没有大起大落的剧情,却在一言一语,一饭一食的日子里,一点一滴道尽了四十岁女人的隐忍坚强,以一袭人生真实的素颜赢得无数眼泪与共鸣。《女人四十》赢得第十五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五项大奖,以及第三十二届台湾金马奖六项大奖、香港金紫荆奖、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奖。
《千言万语》
《千言万语》是许鞍华另一种类型片的集大成者,在这部被誉为史诗性作品的电影里,爱情故事成为呈现重大政治事件的引领,又包含着对社会底层小人物的际遇刻画,《千言万语》独特的叙事结构和剪辑风格也值得称道。这部电影获2000年台湾金马奖五项大奖及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奖。
许鞍华接下来所拍摄的几部电影逐渐趋于商业化,有惊悚片《幽灵人间》,讲述四十岁男人情感困惑的电影《男人四十》,并启用内地演员出演了《玉观音》。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被称为是许鞍华创作的一次回归,影片再次将视角投向她所擅长的女性题材。影片中的姨妈最终带着失落回到了故乡辽宁鞍山,那也是许鞍华的故乡,在鞍山拍外景时,六十年未踏入这片土地的许鞍华却觉得似曾相识,也许在她的情意结中,姨妈那本应是悲伤的结尾因为得到回归,而最终恢复了心灵的安宁。“The way we are”——
《天水围的日与夜》
四处找投资商筹拍《天水围的日与夜》时,许鞍华并未预料到影片上映后竟会有这样的轰动,这部投资不过一百多万的超低成本电影,没有大牌明星,没有任何眩目的焦点和炒作资本,主角不过是隔壁邻居家满脸褶皱的阿婆,镜头前来来去去不过是普通人起居、吃饭、睡觉、穿衣这样触目可及的平凡生活,《天水围的日与夜》上映后却赢得诸多民众共鸣,并获得第十五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奖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年过六旬的女主角鲍起静凭借此片封后,该片已入围第2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6项提名。
许鞍华的原意只是想拍一部心爱的电影,不用为考虑市场而刻意走商业路线,那样的道路走了几年,她几乎对电影失去了热情,对于《天水围的日与夜》的成功,许鞍华这样总结道:“现在的观众希望看到反映人性较深层的内容。当他们坐下来,是想要在电影里重新发现自己,找回人生意义。”
尔冬升退位后,许鞍华接任了香港导演会会长。年过六十的她仍精力旺盛。她不承认自己是女强人,笑称有开车恐惧症,看见电脑会发晕,自认很害羞,假如不拍电影,跟别人就没有话讲。她在圈内是出名的好说话的人,对演员甚少颐指气使,满脸笑容温婉可亲,但她亦承认,一旦工作起来,就不会再有人将她当作女人对待。或许是北国风霜一直在许鞍华的血液中流淌,许鞍华的气质里有一种硬,那是自立自强的女性所特有的风韵,也是许鞍华长盛不衰的魅力所在。
主要作品:
《疯劫》1979年
《投奔怒海》1982年
《倾城之恋》1984年
《客途秋恨》1990年
《女人四十》1994年
《千言万语》1999年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2006年
《天水围的日与夜》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