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上台恭喜《叶问》获金像奖最佳影片。
97回归,03CEPA,历史车轮已经裹挟着香港电影不可逆转的驶入了另一个快车道。 “港产片”这个概念本身已经越来越缺乏可操作性:一方面全球化日新月异,另一方面大陆的4000块银幕(当然这个数字每年都在急速增长)又让香港影人像捞到救命稻草一样垂涎欲滴,《无间道》剧组登陆《艺术人生》,不知让多少香港影人打了鸡血一样兴奋。合拍片时代大幕降临,香港金像奖似乎也成了“合拍金像奖”。
当然也不能站着说话不腰疼,创办金像奖的《电影双周刊》都已经偃旗息鼓了,香港影人能把这个“特区奥斯卡”坚持下来,本身就是对华语电影的莫大贡献。去年跟许鞍华导演聊天,许导把金像奖就看成是圈里朋友们的一个大PARTY,谁拿奖都高兴,关键是要刺激市道。不过今年的五部最佳影片提名,明显只有许阿姨的《天水围》不是冲着市道去的,这样的电影,打死也不可能进主流院线。其余四部则都是在票房上攻城略地的大制作——我从来不否认商业电影对于华语电影产业的作用,即使像《赤壁》那样囧态毕现的电影,我们也要承认其在传播中国文化和将传统历史题材纳入电影产业的成功尝试。在产业的意义上,无疑《赤壁》《画皮》《叶问》和《长江七号》都是值得肯定的。不过五部提名片中能称得上“作者电影”的也只有许鞍华了,所以最佳导演被她拿到,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实。《天水围》几乎是独立支撑着本届金像奖上本港电影最后的尊严与荣耀——虽然从那捉襟见肘的资金和朴实到寒酸的影像风格背后我们还是能看到王晶们的坏笑。
《叶问》当然不是一部差电影,但是《叶问》绝对没好到能令大家都心服口服的擎起金像奖的程度,比起去年的《投名状》,《叶问》这回是结结实实的给金像奖洒了一回狗血。在文化反思的某种层面上,这部电影几乎是开倒车的,但它在内地票房的成功和坊间的良好口碑似乎让愈感世道艰难的香港影人找不到拒绝的理由。不过话说回来,除了《天水围》,其余四部提名影片都是五十步和百步的关系,清一色的合拍、高票房、特级眩目、内容空洞,我们曾经满怀激情的呼唤能跟市场接轨的影片出现,但是当香港影人教会了大陆影人如何拍看得懂的电影后,老师们自己却日益在学生们的汪洋大海中迷失了自我。这种迷失几乎是全方位的,抛缺导演层面不说,演员们的日渐凋零也令曾痴迷港片的我们扼腕——所以,《证人》(中国版 法国版)和《天水围》包圆了四大表演奖项,乃是因为从最佳影片的提名中实在找不到令我们眼前一亮的“表演艺术家”。
28届香港金像奖,《长江七号》完全在啃噬星爷本已不多的老本,《画皮》似乎连陈嘉映自己都提不大起兴趣,《赤壁》的十几项提名现在看来只是金像奖对约翰•吴的象征性安慰。所以,我宁可认为是为了避免《天水围》过于突出的尴尬,《叶问》才尴尬的充当了出头鸟的角色。
借用一位著名影评人的话——当习惯“带着镣铐跳钢管舞”的香港电影一股脑的北上,开始逐渐投入到“闭着眼睛做团体操”的行列中时,这种舞不舞、操不操的两难境地已经是越来越让香港电影虎犬不类。28届金像奖,实际上标志着香港电影处在一个空前分裂的十字路口上,北上的同时如何保持南进的特色——也就是如何保住华语电影的最后一丝自由空间的抉择——这是摆在香港影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不过这种问题迟早是要面对的——整整一百年了,流光溢彩了一个世纪的香港电影面前,终于横亘出大陆那伟岸无比的身影。
相关:
《叶问》夺得最佳影片 香港电影百年经典再现
完全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