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时值香港电影诞生一百周年,而显得别具意义,所以整台颁奖晚会比往年明显更加隆重,从开场的舞狮表演,到多达十几位的司仪阵容,加上台上台下香港电影人几乎倾巢出动,都能看出这一届电影金像奖的分量与以往不同。但转头看最后的获奖名单,却发现是一团和气,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平淡结局。其中最不平淡的,当属颁奖礼最后一个奖项“最佳影片”,当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个奖项非《天水围的日与夜》莫属之时,最终却“令人意外”地落入黄百鸣手中,造就《叶问》成为本届金像奖最大黑马,荣获两项大奖———另一项是“最佳动作指导”。
《叶问》获得最佳影片又一次证明金像奖自身的一贯定位,它是一个服务于观众,同时也服务于香港电影人,更是服务于香港电影工业的一个奖项。回顾2002年以来的历年金像奖最佳影片,也只有谭家明的《父子》票房低迷,其他诸如《无间道》、《投名状》、《功夫》等皆是香港本土市场的票房赢家。这一主流定位类似于奥斯卡评价惯例,最近几年也只有《老无所依》创下奥斯卡最佳影片北美票房低于1亿美元的纪录。但无论金像奖如何支持本土电影工业,对影片质量本身考量同样要兼顾,所以对于众望所归的《天水围的日与夜》,金像奖给予了除最佳影片外几乎所有最重要的肯定———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优秀的影片需要肯定,整体香港电影人一年的辛劳努力更需鼓励,金像奖通过对待《叶问》和《天水围》的姿态,已经让人明白。这时候自然谈不上绝对的公平,奖项的背后是一颗颗热爱香港电影的赤诚之心。
换角度试想,如果《叶问》横扫千军,踢掉张家辉,叶伟信也上位,那会是怎样的金像奖?或者预算低得都没有拍剧照钱的《天水围》最终实现大满贯,荣获最佳影片,我估计那就不是香港金像奖,而是华语电影传媒大奖了。刚巧我就是多年华语电影传媒大奖评委,今年几轮评审过程中,《天水围》都是一枝独秀。但这就是媒体主办的奖与支持电影工业的金像奖的定位的区别,显然目前国内媒体并未“升级”到与电影工业休戚相关的地位。之所以这么说,想想好莱坞金球奖多年来成为奥斯卡的重要风向标的背后关联,我自然会对国内媒体有着更多的期待。
至于其他众多技术性奖项,最大赢家是华语电影史上最高制作费电影《赤壁》,其他被《画皮》、《证人》、《长江七号》、《保持通话》瓜分,就这些奖项而言也绝然没有真正意义的“公平”而言,在我看来《三国之见龙卸甲》至少就应该拿下不止一个技术性奖项,但最后却只能面对颗粒无收的事实,惨淡收场。
其实还有一个有趣的争议点,就在于香港电影百年,是否真的是“百年”目前仍是学术界争论的话题,因为目前谁也拿不出铁证,证明香港1909年拍过这部名叫《偷烧鸭》的电影,其实这一点跟大陆界定中国电影发端于1905年的《定军山》完全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