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德两国影人奋斗十年、耗资2000万美元拍成的《拉贝日记》,4月29日开始在全国范围上映,这部刚刚斩获德国电影奖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美术和最佳服装设计四项大奖的影片在上映首日得到了中国观众的一致热捧,即将领跑五一黄金档期,引领观影热潮。
观众热捧《拉贝日记》等待字幕结束以示尊敬
记者在上映首日走访了北京几大影院,发现《拉贝日记》的放映厅上座率较好,观影过程中观众或黯然拭泪,或因为电影幽默对白会心一笑。电影结束时场内响起热烈掌声,观众都在等字幕出了大半之后才陆续离开。在售票处,记者发现很多观众专门为看《拉贝日记》走进电影院,他们有些是通过朋友推荐,有些是看了网上的评论。但是也有观众反映:在带着满腔热情走进电影院时,却发现电影院排片全是《南京南京》,《拉贝日记》几乎零场次,或者全天只有一场,感到非常遗憾。
《拉贝日记》有潜力院线紧急增加放映场次
记者了解到,这些《拉贝日记》零场次的影院基本都属于《南京南京》的投资方中影、星美以及江苏广电旗下。对于这样的特殊状态,记者采访了新影联负责人高军,他表示:“尽管从保证投资利益角度来看,中影星美院线的排片无可厚非,但是把单场收入一般的电影强行排的太满,是违反影院经营规律的。”新影联对《拉贝日记》做了很合理的排片,并且因为首日看到观众对《拉贝日记》的热情,已经再次增加了放映场次。他还表示:“《拉贝日记》是一部有票房潜力的电影,五一期间,它将与《南京南京》《金刚狼》等平分天下,创造五一档票房新纪录”。
而《拉贝日记》的发行方华谊兄弟发行总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能理解院线的做法,同时也有信心在良好的观众口碑带动下,场次安排会有大幅变化,如同《叶问》在《梅兰芳》和《非诚勿扰》的压力下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记者了解到,目前的确已经有几家院线紧急要求增加拷贝和排映场次,为即将到来的五一观影热潮做准备。《拉贝日记》的德方导演傅瑞安、制片人本杰明及约翰•拉贝的长孙托马斯•拉贝继亲自走访北京新世纪影城后,还将携带《拉贝日记》珍贵原件在南京,上海举办映后见面会,向更多的中国观众推荐这部电影。
业内热评:
北京电影学院资深教授黄式宪——虽然片子非常沉重,但是我们在里面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一个德国人能够无私的保护这么多中国人民是非常了不起的。更难能可贵的是,电影没有把拉贝塑造成神,而是把他纯粹当做一个人来塑造的。这让拉贝看上去特别的真实。另外,对于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我想借用张纯如的一句话来说,那就是:“忘记屠杀意味着第二次屠杀”。
导演冯小刚——我作为一个普通的观众用一种朴素的情感去看这部电影,真的感到了震撼,而且它影响了我。他并没有把屠杀场面当成是一种噱头去炫耀它的刺激,而是用一种平实的语言去叙述,恰如其分地出现,比如他就用拉贝的司机被屠杀这样的一个细节,带出了整个触目惊心的场面。而且从西方的视角来描述这段历史,比我们自己去拍还要有意义。
导演何平——首先我觉得作为一个电影来说,《拉贝日记》的故事讲得非常好,选择了一个很好的视角,从这个视角看南京大屠杀是以前我们没有接触过的,这就很有新意。
专栏作家司马平邦——我个人很欣赏《拉贝日记》开场不久,拉贝用一面巨大的纳粹党旗遮掩了大量中国难民使他们免受日军轰炸之害的情节,据史实,其实当时拉贝把当时他居住的西门子公司的办公地也全部遮盖在纳粹党旗之下,以保护里面的中国人——这一情节让我们要记住的是一切“国家”、“主义”、“政治”里的真正的人性的光华。所以,我把这个情节列为2009年自己眼里中国电影最伟大的镜头。
观众热评:
赵女士:看完《拉贝日记》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感动。我觉得拉贝作为一位国际友人在当时能为中国人做出这么大的牺牲真的已经很不容易了,我们应该感恩而不是再去以苛刻的标准审视拉贝当年的所作所为。
曹女士:《拉贝日记》让我第一次这么全面细致的了解了外国人在南京事件中扮演的角色。感觉电影透露出一种人性仁爱的思想在里面,这里面的每个人做的每件事都有这种思想,看到最后还是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王先生:尊敬的拉贝先生通过《拉贝日记》重返中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作为曾经接受其恩泽的中国人,没有任何理由忘记拉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