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曲奖始办于1990年,发展到今年(2009年)已经来到了第二十个年头。二十年来,金曲奖由兴办到兴盛再到近几年的争议不断,可谓经历了风风雨雨。恰逢在第二十届金曲奖举行之际,对金曲奖这二十年的历程进行一个回顾,让我们共同见证它的发展与走向。
阶段一:兴起与发展(1990年-1996年)
许景淳获得第一个金曲奖最佳方言女歌手,作品《真想要飞》
江蕙是第一届金曲奖最佳女歌手的得主
虽然金曲奖的前身可以看作是1986年由台湾行政新闻局举办的“好歌大家唱”活动,但是真正被作为“金曲奖”奖项筹划的时间还得从1998年底算起。而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届金曲奖颁奖典礼举办于1990年1月6日。尽管第一届金曲奖只有十一个奖项的设置,但获提名及获奖的作品均让当时各界开始感觉到这个属于台湾本土的音乐颁奖礼是一个真正注重音乐品质及歌手实力的典礼。而在往后的六年间,金曲奖在奖项设置上不断扩充,由第一届的十一个奖项,增加至第二届的十三个奖项,其中加大了对专辑幕后制作部分奖项的设置,而到了第三届金曲奖的时候,在原有设置奖项基础上将语言类进行了分类,突出了对本土特色方言作品的肯定,歌手李茂山及许景淳就是第一个方言男女歌手的获得者。可以说从第三届开始到第七届,第一次比较明确了金曲奖的传统奖项的设置。
1990至1996年这一阶段,尽管金曲奖在发展机制上仍然不完善,但是从金曲奖设立的开始到不断发展,这个颁奖礼在台湾华语音乐界的威信得到了逐步的肯定。而这也主要源于金曲奖在各项环节上做到了严格竞选的原则,务求客观真实反映出当年台湾地区的流行品质指标,甚至不为颁奖而进行颁奖,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一阶段在第五届的颁奖礼上,“特别奖”的获奖人是空缺的。所以在第一届金曲奖之后,这个颁奖礼每年都成为台湾各大唱片公司及歌手争相竞报作品的地方,可以说这个阶段起金曲奖的权威性就已经开始得到了认可,同时在这个颁奖礼上获提名的歌手或作品即使没有得到奖项,也被看作是实力的代表。而这一阶段在从每年竞报的唱片公司与歌手来看,无不反映出当时华语乐坛的欣欣向荣,以及台湾本土唱片公司的雄厚实力。其中比较突出的代表为滚石唱片与飞碟企业两大本土唱片产业,每一年送选及获奖的作品不计其数。
腾讯娱乐独家稿件 转载请注明出处!阶段二:完善与权威(1997年-2005年)
张学友凭借《想要和你吹吹风》获得第七届金曲奖最佳国语男演唱人
张学友是第一位获得金曲奖奖项的非台湾籍歌手
1997年即第八届金曲奖开始,“金曲奖”与“唱片金鼎奖”合并举办,在奖项的设置上可以说更具影响力与辐射性。增设的团体奖与非流行类奖项改变了以往七届只对流行音乐个体的嘉许与鼓励,更延伸至对制作团体,非演唱作品及各种音乐范畴的作品的肯定。可以说第八届金曲奖是金曲奖奖项设置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而由第九届金曲奖开始,对于参选人的地域、国籍限制也进行了调整,改变了过去仅限台湾本土歌手参选的规定且放宽到只需作品在台湾首发。而这一作法在维护了金曲奖在台湾本土音乐颁奖礼所具有的影响力的同时,更将颁奖礼的竞选范围区域化,让更多在台湾地区发行的音乐作品得到鼓励与推广。从另一个层次来说这是金曲奖在权威性延伸至亚太地区的开始。而这一时期极具代表性的歌手就非香港地区的张学友、陈奕迅、王菲、莫文蔚;大陆地区的那英莫属了。这些非台湾本土歌手每一年都有作品入围,并且都能获得肯定,可以说他们的出现是金曲奖各届颁奖礼上最独特风景线。另外从第十四届金曲奖开始,对方言奖的设置进行了更细致的调整,在保留了台语的同时,更增设了客家语,原住民奖项的设置。看得出金曲奖在对这些逐渐消失的非主流音乐起到一个保护及鼓励的作用。而有趣的是由于客家语及原住民的一年下来的作品非常地少,所以每一年都角逐这些奖项的作品只有两张甚至空缺,不过倒也成为了一种特色。
应该说1997年至2005年这一阶段,金曲奖无论是机制上还是奖项设置上都是最为完善及值得肯定的一个时期。由于取消了地域的限制且在原有奖项上更为细致的划分,而让更多台湾外的歌手、制作人参与了奖项的竞选,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另外,这一时期整个华语乐坛由于盗版泛滥、网路下载的出现,开始处于由兴旺向衰退的转变过程中,但不能否认的是大部分报选参赛作品都依旧保持着很高的水准与素质,不过,也是这一阶段的后期,也让人感到金曲奖对大主流、商业味较浓的作品的接纳性慢慢开始张开。阶段三:商业与流行(2006年-?年)
罗志祥与蔡依林分获第18届金曲奖观众票选最喜爱歌手
我们说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它的兴盛与衰退阶段,尽管不能很明确地界定这个所谓的金曲奖“第三阶段”是始于2005年还是2006年又或是介于两者之间,但是受到整个唱片市场的低靡影响,金曲奖无论是入围的作品还是获奖的作品都出现了品质参差不齐的状况。从一个方面而言,受市场不景气的影响,唱片发行量越来越少,优秀的作品更是越来越少,老牌唱将型歌手不再有新作问世,年轻的后起之秀又不成气候。从而给不少偶像、人气歌手有了进驻金曲奖的机会。而在奖项的设置上,尽管由第十八届金曲奖开始在对流行类作品与传统暨艺术音乐作品的颁奖上设置成分开而颁,对部分奖项的划分上进行了再更为细致的划分,但从根本上来说这一阶段奖项上的调整与设置也阻止不了金曲奖在商业流行与实力上难以权衡的开始。
这一阶段可以说是倍受争议的阶段。最突出的表现莫过于一向以注重音乐品质、评审严格把关为基准的金曲奖,在第十八届金曲奖新增设了“票选最受欢迎男女歌手”、“金曲奖彩铃歌王”、“金曲奖搭铃歌手”诸如此类以群众投票为基准的人气奖项,罗志祥、蔡依林等歌手就成了这些奖项的最大受益者。这些奖项的出现一方面改变了金曲奖向来不设置人气奖项的标准,另一方面也表现出金曲奖在向商业运作靠拢。另外这一时期,主持人过于哗众取宠的主持风格让整台颁奖礼的娱乐性上升至一个非常高的层面,而在这一阶段产生的各项专业奖项中,不少奖项的颁发都受到外界的质疑,其中典型的代表性要以蔡依林爆冷夺得第十八届“最佳国语女演唱人奖”最具争议性。所以,尽管不能说金曲奖在设置及评奖本质上发生了改变,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它正在向商业与流行慢步靠拢。而接下去金曲奖是否能在这些因素中得到权衡,那大家还得要继续关注下去。文 树娃
腾讯娱乐独家稿件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