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编剧在梦想与现实的夹缝中生存

王朝娱乐·作者佚名  2009-05-2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在太平洋彼岸,美国编剧协会在年初通过轰轰烈烈的万人大罢工,导致《24小时》、《越狱》等热播影视剧几乎停播。”

“脱口秀节目瘫痪。”

“金球奖”颁奖礼和酒会被迫取消。”

……

2008年被称为“编剧维权年”。

媒体对2007年末美国那场看似轰轰烈烈其实暗涌多年的“编剧起义”运动给与各色报道,最引人注目的无外乎是这次起义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

一系列的争执对抗之后,最终促使美国制片人联盟就范,达成提高编剧在影视产品利益分成上的协议。

其实,好莱坞的编剧们并不是第一次以这样的形式来表达义愤多年的想法。早在1998年,美国编剧协会就号召罢工,并持续了22个星期之久。那次罢工使美国电影行业损失约5亿美元。2007年11月,编剧们与制片方展开了鱼死网破的争执,协会与制片方续约失败,编剧们罢笔停工,拿起告示牌走上街头举行了继1998年之后近20年来的首次罢工。这场罢工一直持续到2008年2月,编剧们才以美国影视产业链几近断裂为代价,换取了更多的利润分成。

声势浩大的编剧起义那厢才刚刚平复,大洋彼岸的中国亦紧跟其上,编剧们摩拳擦掌,揭竿而起。

看似繁华如锦的影视产业,编剧们的罢笔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好莱坞貌似无敌的影视制作业仿佛一架巨大的风车掉了一颗关键的螺丝,吱吱呀呀地面临停转的危险。人们不禁再次提到那个问题:编剧究竟在这个巨大的产业链中,扮演着何种角色?美国电影电视业每年仅在好莱坞所在的加州洛杉矶就能创造300亿美元的产值,那么,这个巨大利润的背后,编剧的这一杯羹该如何分配?透视这个貌似劳资纠纷的编剧起义,其背后的影视产业发展模式缓缓浮现:编剧起义的概念不是简单的劳资纠纷,而是关乎影视产业的发展和整个影视产业链的循环。

中国的“Story”:故事该由谁来讲述?

电视剧究竟让观众记住了谁?观众被情节打动,电视台因高收视率获得巨额广告回报,导演和演员因电视剧火爆声名鹊起,光环照耀背后的编剧们却为着稿费与版权的纠纷,苦恼不堪。

《士兵突击》的编剧兰晓龙说:“我赞成美国编剧罢工。但中国编剧要罢工?想都别想!”一句“想都别想”不是简单的意气使然,浸透出的是中国电视剧市场目前混乱下的一种悲哀。究竟是否应该揭竿而起?影视产业循环链条中,编剧该获得怎样的地位和待遇?编剧是编故事的人,导演是讲故事的人,演员是演故事的人,电视台是播故事的人,发行商是卖故事的人,这个关于故事的“故事”中,每个人究竟该扮演什么角色呢?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编辑部的故事》的编剧王朔为首的“海马创作组”便开始叫板制片人,促使广电总局发放正式文件,使编剧的稿酬从几百元提至几万元,那次“稿酬风波”被认为是编剧维权的革命性开端。

从2004年到2005年间,国内编剧也相继发出了维权声明。2008年,编剧康丽雯追讨电影《马石山十勇士》署名权胜诉;编剧王兴东和王浙滨夫妇起诉电视剧《与皇帝离婚的女人》制片方侵权案件胜诉;编剧李树型起诉张之亮侵犯其在影片《墨攻》中的编剧署名权胜诉;编剧麦家在关于《暗算》署名权的案件中胜诉,以及张雅文就《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的编剧纠纷打了六年官司,一审胜诉……

中国是当今世界电视剧生产和消费大国,电视剧产业经过1980年的市场导入阶段,如今逐渐走上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从上世纪90年代进入高速成长期,一直延续至今,中国电视剧市场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产业模式。关于编剧维权运动的背后,更让人值得深思的是这个产业链目前的发展态势与未来走向。

2009年伊始,借助美国好莱坞编剧罢工之势,中国编剧们的维权运动上升到一个集体性的层次。20名国内一线编剧组成的编剧公司——“喜多瑞”正式成立,提出以编剧为创作核心,向以制片人为中心的影视制作机制发起挑战。“喜多瑞”这个充满洋洋喜气的名字其实是英文“Story”的音译。但公司的成立,绝非仅仅是为观众提供好故事这么简单,实际上,这个采用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方式组建而成的,拥有邹静之(《康熙微服私访记》编剧)、汪海林(《铁齿铜牙纪晓岚》编剧)、费明(《家有儿女》编剧)、石康(《奋斗》编剧)、彭三源(《亲兄热弟》编剧)、高大勇(新《鹿鼎记》编剧)等20位国内一线编剧作为合伙人的制作公司,将不止以编故事为工作内容,更涉及到剧本创作、艺人经济、电视剧制作等相关业务,更重要的是,重点强调编剧将完全拥有自己作品的版权。也就是说,编剧不仅是写字的人,他们还将是故事的最终执行者和监督者,像美国和日本一样,他们将是创作的源泉和管理团队的核心。

谁主沉浮:权利之争背后的问题

一方是咄咄逼人的编剧,一方是认定“编剧太幼稚”的制作人,谁主沉浮?权利之争愈演愈烈。

从编剧内容被随意篡改,编剧话语权被漠视,到张纪中放言“这个市场,观众说了算”,争辩不休,各抒己见。编剧作为电视剧产业发展中的关键一级,究竟该站在什么样的角度诠释成片以后的作品?湖南卫视《零点锋云》邀请了编剧与制片人共聚一堂评谈电视剧,不料却引起争端。《亲兄热弟》的编剧彭三源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研究了一年半载的编剧有资格,还是一个只通读剧本一两遍的执行人(导演、制片人或演员)有资格?我遇到过一个制片人,因为演员档期而删除编剧辛辛苦苦撰写的200多场戏,而这个决定甚至都没和编剧说一声。编剧的话语权长期被漠视,这样的影视界规则已经到了非修改不可的地步了!”那么,站在经营市场的角度,制片人或者导演自然会以演员和观众为出发点进行反击。究竟以什么标准来考量电视剧的优良?莫非,“观众说了算”的议题又要回归到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中去?

说到底,以观众为中心也好,以剧本为中心也罢,仍是一个市场的问题。一个良好的现代产业体系,必须具备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格局。目前,我们电视剧市场整体统一的局面尚未成熟,开放和发行也不够充分,竞争中,人治的因素也比较严重,电视剧的购销形式依然主拖于各大电视节上的作品展销,或者携带样片拖人找路。推销方式各自为攻,各自为战,并没有形成一套符合多方利益的产业链模式。

电视剧创作是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艺术生产,伴随近几年文化产业发展之势,我们看到了蓬勃发展的电影产业,迎头赶上的音乐产业,虽然,电视剧社会化生产已经提前起跑,电视剧市场的培育已经接近成熟,而“谁主沉浮”的编剧之争,却把我们的目光不断聚焦在产业上和市场上。

现状·未来——探路中国电视剧产业

1958年5 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首播,一个多月后,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播出。中国电视剧的元年梦想,几乎与中国电视的发展同时起步。50年的岁月涤荡,中国电视剧经历了发展之初的摸索与迷惑,逐步走向稳步成熟。

元年之梦的发展里程早期的国产电视剧身份单纯,往往等同于一个宣传意识形态的窗口,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文化、大众消费。上世纪70年代末以后,改革开放的浪潮不仅带来了经济上的腾飞,也迅速给文化产业的发展打开了市场,电视剧开始以一种最贴近生活与靠近社会的方式,成为大众文化领域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后期,中国处在新旧世纪交替、一种社会形态的渐隐和另一种社会机制渐显的时期,社会转型中的冲突、分化、无序,与寻求共容、整合等给这一时期国产电视剧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技术的日新月异为电视剧的发展提高了速度。2000年,中国电视剧年产量已经超过了1万部集,与20年前年产量9集的数量相比增加了千倍以上,电视剧总播放时间也是目前中国电影年产量的100倍左右。电视剧不仅在产量上增幅明显,观众的数量也逐年递进,收视人群涵盖面广。据有关数据统计,中国大陆共有有线、无线和卫星电视频道多达3000多个,平均每个频道播出电视剧至少2集,每天在中国大陆播出的电视剧超过6000部集,观众的数量更达数亿之多。

每一部电视剧的热播或发行,都经历了编剧——这个电视剧产业链条内最为重要的环节,无论电视剧的意义由最初的“政策宣传”还是到现在的“全面发展”,有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未来的电视剧无论在产量上还是受众上,都不仅只是面对数量增长这一简单而直观的问题了。

2009年,上升中的中国电视剧走过了第50个年头。经历过从国家文化向市场文化的转型,同时又时刻面临着国家文化与市场文化的共存,对于今天的中国电视剧来说,市场才是王道,它的双面性不容忽视。盛世文化下看电视剧产业策略

文化产业的发展建立在这丰盛的文化盛宴之上,电视剧产业的发展,也源于故事的精美与文化的醇远。中国因为悠久的历史资源及丰厚的文化底蕴而为电视剧市场提供了大量丰富而真实的故事前提,没有哪一个国家还能如中国的电视文明一般,以承载着文化的烙印而成为极具市场潜力的电视剧生产大国。以文化这个丰厚资源为背景,着眼产业发展,究竟产业循环的矛盾出现在哪里?

回首早期电视剧市场的发展轨迹,电视剧承载着国家文化与市场文化的双重压力,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产电视剧的发展处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化与国有性双轨运行的背景下,一方面受到国家政权的把控和引导,同时又受到市场经济、消费文化的强力冲击,成为当代中国媒介在各种权力角逐中演变历程的缩影。它不仅需要反映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分化和冲突,同时也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时代风尚、价值观念、文化潮流产生着复杂而深远的影响,这一切赋予了电视剧的意义表达远高于它的市场承载力。电视剧市场日渐开放后,面临大量的电视剧需求,购销体系落后、销售出口不畅成为阻滞电视剧产业发展的原因之一,资本运营中的急功近利导致市场缺乏宏观指导,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从而至使电视剧的整体素质不尽如人意。

近几年,伴随电视剧发展中品牌的树立,形成了一系列的电视剧“品牌效应”。资深的编剧、制作人等开始引领国内电视剧的新收视高潮。制作人与导演之间可以互换身份,不少导演因资金的投入同时成为制作人。作为播出平台的电视台也可以独立承载发行任务,为自己谋得更多的利益,可在这一级级的关联中,唯独编剧依旧只是独立的文字创作者,兀自耕耘着。在整个电视剧发展产业链上,文字的版权是否和电视剧其他产业挂钩,利益之间该如何均衡,成为编剧起义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电视剧产业发展中的必要问题。

品牌策略:走向市场

从1958年《一口菜饼子》翻开中国电视剧史的第一页,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已走过了50多个年头。在这50年中,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电视剧出现了一大批堪称经典的作品,从早期贴近平民生活的《渴望》、 根据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剧,到后来的琼瑶剧、金庸剧、戏说剧,再到最近火爆荧屏的《士兵突击》、《奋斗》、《潜伏》等。根据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从1958年至2007年,我国电视剧的年产量已达到529部、14670集,全国平均每天生产电视剧40集左右,位居世界首位,成为名副其实的电视剧生产大国。然而,同体育事业一样,大国并不等于强国。

中国的电视剧其实已经拥有比较好的环境优势——悠久的历史、渊远的文化、广阔的地域,它们给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受众的广泛也使得中国电视剧先天就在可预见的市场上获得了保证。然而,中国电视剧的现状往往是:守着丰富的题材,却常被观众批为“毫无新意”、“老掉牙”;眼前有着大把的观众,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从眼前流走。虎视眈眈的海外军团把这个市场当做倾销文化、赚取利润的绝佳平台。

韩国家庭伦理剧以其对大众心理的准确把握和对普通生活的真实再现,保持着一个稳定的受众群;日剧以青春偶像的励志奋斗和人间温情等主题吸引人们的眼球;美剧则以其内容的丰富性、多元性,加上高成本、高质量的制作班底,用季播的形式深深地抓住了观众的心。那么,中国电视剧依靠什么来赢得受众的青睐呢?

较之日韩,中国文化更加博大精深,而中国这种积淀丰厚的文化和大多数舶来文化(尤其是欧美文化)不太兼容,从而具有一定的文化排它性,因此中国电视剧便不太可能像美剧那样,几乎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人都能在其中找到一些与他们相同或相似的东西。于是,我们发现,中国电视剧似乎还没能找到一个自己的位置,换言之,尚未树立起自己的成熟品牌。

谈到品牌,不可避免地要谈到市场与产业化。一件产品只有在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并令其发挥一定效应时,才能使它在市场竞争中为生产者赢得利润。电视剧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电视产业的一件商品,而且是主打商品之一。以美国为例,有人说美国生产的电视节目和美元一样,在世界上无孔不入。据专家统计,美国控制了世界上75%的电视节目,每年向其他国家发行的电视节目总量时长高达30万个小时;许多第三世界国家播出的电视节目,直接来自美国的占到60-80%,以致于电视台几乎变成了美国电视节目的转播站。而其中份额最大的就是美国的电视剧。美剧通过分层级的销售渠道使得产品能够反复买卖,从而使产品的潜在价值不断得到挖掘,并伴随着电视剧品牌的诞生,通过品牌商业运作,最终实现预估的经济效益。在此过程中,制作方根据收视率的走向,采取边拍边播的拍摄方式,随时可以进行剧本修改甚至叫停,以确保经济利益最大化。

反观中国电视剧的运作模式,不禁令人踌躇。有人曾这样形容: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电视剧像是“罐装”产品,一个已经打开的“罐头”和下一个未知的“罐头”之间的市场联系是松散的,甚至是独立的。受这样不合理的市场联系的制约,一部电视剧取得了很好反响,如果缺乏了对其品牌化的长远规划,这样的效果和影响便是短暂的,也就绝不会出现如美国《六人行》那样,能风行长达十来年的系列剧作品。同理,如果一部电视剧的市场反响不好,已经投入的资金也没有办法得到收益保证。这亦是大部分国产电视剧每集投入成本与国外相比并不算高的主要原因。

但现状是可以改变的,那就是要形成电视剧的品牌效应。这种品牌可以以编剧、导演,或制片人及制作公司等为中心形成。比方说,以编剧为品牌核心的“琼瑶剧”、“海岩剧”,以导演为中心的康洪雷的“康剧”、导演兼制片人张纪中的金庸武侠剧等都可以看做是中国电视剧在品牌化道路上取得初步成功的案例。

一旦形成品牌,就可以尽可能多地招募到最好的制作班底,吸纳更多的资金支持,从而提高品牌质量,维护与加强品牌效应,在市场竞争中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那么,中国电视剧如何进一步树立自己独特的品牌形象呢?首先,要在剧本内容上进行创新与提升,而不是一味地模仿或买进国外作品进行改编,这就对编剧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对电视剧的制作模式做出适当调整,使其能更加符合市场的运行规律,以获得尽可能长远的影响与收益;最后,便是要有意识地将我们的电视剧品牌文化进行推广,赢得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

无论从哪一个层面来看,每一层次之间的链条应当有所关联,并合理分工、合理分配,才能在树立品牌带来利益的同时,创建一个良性的循环模式。中国电视剧打造品牌不仅能帮助其快速打入市场,赢得巨大经济利益,更能有助于推广中国文化意识,树立文化大国的地位,是经济与文化的双赢。

编剧起义带给我们的思考不仅仅是编剧维权的重要,更多引人深思的是,维权背后的产业发展与产业状态。中国电视剧的发展需要一个成熟稳定的市场,同时,也需要一条完整而公平的产业链条模式。这样,我们的影视产业才能在取得国内声誉的同时,稳步走向国际,树立经典的国际品牌。

(声明:本刊稿件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艺尚》杂志。来源:《艺尚》杂志网址: www.wavemagazine.com.cn )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推荐阅读
 
 
 
>>返回首頁<<
 
靜靜地坐在廢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無際,忽然覺得,淒涼也很美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