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达达》剧照
电影不是古老的艺术,电影才100多年而已。我拍了这么多年,觉得对它的探索还远远不够,我觉得电影的高峰还没有到来。
——张元
张元的新片《达达》5月即将全国公映,而对于票房,他的看法是“没有什么期待,不管是一百万还是一千万票房,对我来说都没什么惊奇”。
从1989年执导第一部《妈妈》到今天,作为中国独立电影领军人物而存在的张元已经迎来了自己拍片的20周年。在他眼里,现在的中国电影已经有了和以前大不一样的生态,“过去禁忌的话题现在完全可以摆在桌面上讨论了,过去不能使用的制作方式现在已经大行其道了,过去不能上映的影片现在通过各种方式也可以被观众看到了。”
而在这种新的生态之下,如何拍电影成为他和电影人一直在思索的问题。
青春躁动
《达达》讲述了一位名叫达达的女孩由于受到准继父的骚扰,而离开了养母家。在喜欢她、并一直偷窥她的邻居男孩赵野的陪同下,俩人一起前往另一个城市寻找她的生母,年轻人之间暧昧、粗冽的感情在旅途中慢慢孕育。在旅途结束一无所获回到家之后,达达却一时冲动将准继父杀死。恐惧和惊慌让目睹了这一切的赵野逃走并藏了起来,达达在最终找到赵野之后,选择自首。
编剧李霄峰也是赵野的饰演者,他最开始写这个剧本是因为一条社会新闻的触动:一个男孩强奸了邻居女孩,由于两家素有交往,法律和感情的冲突让两家对待此事都感到痛苦,最后女孩爱上了男孩,并为之在法庭上求情。“后来张元说他有一个弄了很多年的类似题材,于是就合在一起弄了。当然,最后出来的剧本和这条新闻已经天差地别了。不过反映的都是在青春萌动当中,不可控的那一面。其实如果青春按照你想好的步骤一步一步来,那也就不叫青春了。”
主演李欣芸在剧中饰演达达,达达那种有点不顾一切、敢说敢干的野性是她最感兴趣的地方。“达达的特点在于她的那种主动性,但在这种‘肆意妄为’的背后,她还有着一种隐藏的纯真。”李欣芸认为达达的心态变化不算是在“学坏”:“她并不是想学坏,而是一直在和她不习惯的现实做冲撞,只是她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出路。其实这也是很多现代女孩都会有的特质。”
影片在武汉和宁波两地拍摄,重要的故事都在逼仄局促、结构复杂的旧居民楼群中展开。李霄峰说为了赵野偷窥达达的情节,剧组看过不少场景,最后这几栋很有特色的居民楼成为了影片取景武汉的理由。“潮湿的气氛比较适合女孩子的故事。”李欣芸对武汉的感觉有点不一样,“不过,我觉得故事中的女孩是什么地方的人、什么年龄并不重要,只要你怀有那种萌动的青春,就能够理解到达达身上的躁动。”
张元
张元的20年
在《达达》早前的点映中,不少年轻观众站起来提问的第一句话都是:“你好,张元导演,这是我第一次看您的作品”。
从1989年的《妈妈》开始,张元执导的20年几乎可以代表着中国独立电影的20年。随着张元那些争议明显的独立电影一起长大的年轻人现在已经步入中年,而现在的年轻观众又会有着怎样的口味?
“我没办法调试自己去适应80后、90后观众的口味。电影工作者其实是手工艺者,他的手工艺是为特定的人服务的。好比以前的艺术家是为宗教服务,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地转换着服务对象。”张元认为自己只能做到坚持做自己想表达的东西,“我希望能够影响人,但我不知道我有没有这个能力。”
对于信息传播方式和娱乐方式的变化,张元却有着乐观的态度:“电影不是古老的艺术,电影才100多年而已。我拍了这么多年,觉得对它的探索还远远不够,我觉得电影的高峰还没有到来。”至于中国电影的现状,“我觉得中国电影的现状没有什么不好,禁忌越来越少,题材也越来越广泛。电影要关注的是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例如,现在社会中人的性关系、价值观以及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都是值得我们关心的东西。”
电影、纪录片、MV,张元20年来的作品纷纭芜杂、题材不一而足,但张元觉得都是手法不同,内涵其实是一样。“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必须要从生活中拿到素材,但最后还是要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电影作者就找到自己的语言方式。为什么我一直有兴趣尝试不同的影像方式,就是因为我试图在不同的表现方式之中找自己,我还在求索之中。”
“侯孝贤对我讲过,他现在觉得拍电影越来越难了,以前年轻的时候每次拍电影总觉得很有把握,现在电影拍多了,对电影品质的考虑越来越多,就感觉越来越难。”而张元对自己的要求是每年一部,“是同情心和好奇心驱使着我还在拍电影。你有没有同情心,什么样的情感可以打动你?对电影语言、电影美感和表述方式还有没有探索的空间,这是我好奇心的所在。”
张元目前正在着手的电影是《1933》,根据张小波早年写的小说《检察大员》改编。“我以前拍过《过年回家》,似乎也是跟监狱有关。不过我并不是对监狱有兴趣,而是这部小说完全写出了一个完整的社会,那种幽默感和机智在复杂环境中呈现出来的怪异形态。”
如果顺利的话,《1933》应该在明年公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