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演徐峥凭借《夜·店》角色何三水获封上海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受媒体关注男演员奖
小成本的生存之道
由于《夜·店》的故事发生在一个24小时营业的超市内,于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很多商品的特写。看完电影,记者也饶有兴趣地问片方,你们到底有多少广告植入。毕竟《非诚勿扰》的最后10分钟游艇广告才过去没到半年。片方的回答倒是非常诚恳,告诉记者,整部电影只有一个广告植入,而且在比较靠前的位置,如果没有那个提醒,记者几乎都忘记了那个镜头。
这就又牵扯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这部电影的资金从何而来。尽管投资方是橙天,这个曾经做过《赤壁》的公司。但拍电影是要花钱的,而且作为投资方而言,如果能像《非诚勿扰》般还没上映就基本靠广告植入收回成本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当然,《夜·店》没有像《非诚勿扰》投资5000万这样的大手笔,至多只有那部电影的一个零头。至于广告植入收回了多少成本是属于商业秘密,对方不回答记者也不好多问。
但可以肯定的是,《夜·店》并没有投入多少资金去做前期宣传,就算搜索《超市》这个之前的片名也没有很多相关的结果出来。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疑问,要知道,按照橙天的力量,稍微做一点宣传也会引起娱乐圈的轰动,毕竟他们做过《赤壁》。就算《赤壁》是中影的项目,但橙天的媒体资源也是足够丰富,更何况这次的《夜·店》里依旧有中影的痕迹,导演携这部影片已经入围了中影的“青年导演扶植计划”。
对于这点,片方给出的结论是,这是一部小成本影片,而且里面也没啥特别大的明星。徐峥、李小璐、乔任梁的组合有卖点,但卖点不是那么的大,如果从开机就开始宣传,很可能在上映前就没有了新闻点。
更何况片方为这部电影准备了80多个数字胶片的拷贝,只要院线方面给足档期,收回成本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与其在宣传上花费太多,不如集中力量去做发行。毕竟对于故事,橙天方面是非常看好的,而且可以说是一个主要的卖点。
习惯还是悲哀
尽管片方的答复还比较令记者满意,但有一点记者还是非常疑惑。那就是橙天这两年到底怎么了。
如果说投资《赤壁》是橙天娱乐的一个大手笔的话,那么按照常规,就应该有更大的手笔出现。要知道,《赤壁》可是中国电影史上花钱最多也是赚得最多的电影。尽管单部票房没有超过《非诚勿扰》,但上下集加起来的票房绝对是一个奇迹。且不论《赤壁》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分账格局,起码对于橙天而言,《赤壁》的投资是已经收回,并且还是名利双收。
可就是这样一个公司,在《赤壁》之后居然用几百万的投入来拍一部《夜·店》这样的小成本电影。尽管这是橙天的习惯,用内部人士的话来讲,《赤壁》的时候还有《老虎、棒子、鸡》这样的影片投入市场。但纵观2009年,橙天除了《夜·店》就是《风云2》。
我们可以理解成《风云2》是橙天2009年的一部大片,可是郭富城、郑伊健的组合就算加上大量的电脑特技也不足以称得上大片。毕竟两位前辈的江湖地位摆在那里,在戛纳卖得多好也只是忽悠大鼻子情圣的一个幌子。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种情况,大约也跟这些年的娱乐圈人才流动有关。不得不承认,这两年里橙天的人员变动非常大,无论是影视部门还是艺人经纪。虽说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一切不以人为本”,但这样的人员流动也让橙天没有精力去利用他们的硬件优势去拓展事业。今年的《夜·店》和《风云2》都是冲着赚钱而去,并不像《赤壁》的时候想弄个名利双收。
当然,对于《夜·店》这样的国产新人导演的小成本电影能上全国主流院线我们自然要叫好,毕竟这个是我们前几年一直在呼吁的事情。但如果站在橙天的角度,我们又悲观的发现,一个曾经投资过中国成本最高影片的公司却把那次的辉煌变成了巅峰的绝唱。
《英雄》(电影版、美剧版)拯救了中国电影市场,或者说中国电影市场是靠每年的大片在续写着票房的辉煌。我们可以骂那些穿着古装在屋顶上飞来飞去的电影是一堆垃圾胶片,但又不能否认,如果没有这些工业垃圾,也不会有宁浩跟一批小成本电影导演在市场上的成功。
但是当《赤壁》成为中国电影的一个巅峰之后,投资方居然因为人员流动的内耗而无暇于下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转而去做小成本电影,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