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波
周立波模仿“打桩模子”惟妙惟肖
要说今年演艺圈内谁最红?北有小沈阳,南数周立波。带着自创的“海派清口”表演,周立波一个人,撑起了《周立波笑侃三十年》一台戏,30场表演,创下出票两小时内售完的纪录,650万的票房是上海曲艺演出史上的奇迹,相继推出的《笑侃大上海》两个月票房更是突破了千万元大关。
周立波何许人也?为什么他能够创造奇迹?他的成功可以复制么?羊城晚报记者走进“周立波笑侃大上海”演出现场,对他进行了面对面的专访。
[阅历丰富] 出过名入过狱下过海
余秋雨说,100年才能出一个周立波。周立波自己也表示成功经验无法复制,他的故事可以写成一部高潮迭起的电视连续剧。
复出是因为想快乐
1981年进入上海滑稽剧团的周立波,当时师从上海滑稽界元老周柏春,上世纪80年代末已在上海滩小有名气,有“上海活宝”之称。23岁那年女友父亲反对他们的婚事,他因冲动伤人入狱。出狱后,周立波下海经商,做过金融、装修及房地产。据周立波自称,他做投融资时,经手资金过亿;开装修公司时,做到了上海前三;后来还做房地产策划,武汉等地至今矗立着他策划的项目。
“下海后我经历了三起三落,朋友们说我属于创业型,但不是守业型。”他说,虽然每次都不是输得倾家荡产,但是2005年之后,他对经商心生倦意。“我已经积累了足够的财富,可以保证我下半生有尊严的生活。我决定复出,是因为想快乐。”
在粤走出人生低谷
周立波告诉羊城晚报记者,“海派清口”的形成,与广东也颇有渊源。“我能听广东话,我的房子在淘金路,现在还在,租给一个也门人了。”
2002年到2005年,商人周立波在广州生活了3年,那是他人生的低潮期。在广州,周立波在朋友陪伴下走出人生低谷,也是在广州,他接触了更多南方本土文化。他看“栋笃笑”时,沉下心研究这个广东特色剧种,随之开创出自己的“海派清口”。
“我是介于一个生意人和艺术家之间的人。做好海派清口,必须有从商经历,还要有扎实的表演功底和哲学功底。此外,心态要好,很多调侃式的东西,需要足够的底气。”周立波说,他已经开始寻找接班人,但很难。
[表演个性] 仿名人涮股市讽足球
下海经商10多年,周立波决定回归舞台,发现传统的滑稽戏表演已经无法让自己发挥所长。“找不到拍档,差距很明显,包括眼界、表演方式。这个时候,再回看了栋笃笑的碟,我说这个我也能做。”于是,“海派清口”横空出世。
周立波介绍,之所以叫“清口”,是为了与“荤口、粗口”相对,“清口”注重对时事、对民生的点评,又有表演者自身的演绎。
段子跟着时事跑
周立波每天都要花大量时间看报纸上网,读新闻看评论。“我可以说,对时事的关注和了解度,在上海这个圈子里我说第二的话没人敢说第一。”周立波在这方面很自信。
他的每场演出都有及时更新的段子。满文军涉毒的消息传出,他的开场就是:“满文军,一曲《懂你》唱红大江南北,但是吸毒事件让我觉得懂你很难,懂自己更难。”韩国前总统卢武铉自杀,当天开场:“卢武铉完成了他人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飞翔,这个时候我们忍不住要问问,阿扁是怎么想的。阿扁错了吗?(模仿陈水扁语气)”
表演围着精英转
关于档次和格调,一直是周立波强调自身与众不同的关键词。
“中国有个怪现象,从事文艺的大多数人,本身并没有文化。他们把观众给扁平化了。什么是老百姓?教授、CEO、上市公司老总就不是老百姓?你在我这里听得到柴米油盐么?听不到。老百姓是立体的。上海有大把的演员,在为市井百姓表演,但是缺少为精英分子表演。”周立波认为,包括滑稽戏在内的许多地方曲艺,创作大多局限于柴米油盐、家长里短,在作践自身和丑化小人物上下足功夫。
拿股市开涮,笑骂中国足球,模仿诸多政界、演艺界名人,周立波的“独角戏”让很多文化层次稍高的人很受用。他的经典段子,在网络上传遍大江南北,还成为众多白领更新msn签名的选择。
创作随着性子侃
周立波不认为“海派清口”属于滑稽戏范畴,“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关系的话,那就是我曾经是一个滑稽演员。”
很多笑星在工作之外承受着巨大压力。“无厘头”祖师爷周星驰,在银幕背后就沉默寡言,甚至脾气暴躁。但周立波说,自己没有压力。“我不担心才思枯竭,只要有新闻,就有海派清口。对我来说,平时没有创作,都是信手拈来。有些相声演员、艺术家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他们在编幽默、装幽默,把幽默当作工作在做,而幽默对于我来说,是一种状态,我站在台上就已经很幽默了。很多曲艺人才,以搞笑为最终目的。但海派清口,搞笑只是手段,希望通过一个笑话,说明一个问题。”
[南北差异]
“吃大蒜的”别欺负“喝咖啡的”
评论经常把周立波跟郭德纲、小沈阳相提并论,但他自己不以为然。他用“吃大蒜的”和“喝咖啡的”,来比喻双方,调侃“吃大蒜臭味难闻”,而“喝咖啡是把苦往肚子里咽,把芳香留给他人”。这个比喻在北方媒体圈中引起不小的波澜。
“大蒜和咖啡,其实暗喻就是说口味不同。”周立波如此解释这个段子,“浅层理解是歧视,事实上只是善意的调侃。”
不出上海 不上春晚
周立波现象引来了业内外高度关注。姜昆多次公开表示要好好研究周立波现象,央视包括春晚在内的多个节目向周立波抛出了橄榄枝。5月,小沈阳巡演到上海,两人同城同时站在不同舞台上PK。
周立波能否走出上海,像郭德纲、小沈阳那样走向全国?周立波坚决地说“不”。“不是每一滴雨水,都有必要流入大海”,他说,“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是个问题。文化需要共鸣,就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很多段子里,我的下半句不用讲出来,观众就都笑了。”关于上春晚,他调侃道:“要我披着一串大蒜上台,那我怎么办?”
“百万雄狮可以过长江,周立波未必需要过黄河。”周立波说,全国各地的上海人或者想看他演出的非上海人,都尽可以到上海来看,“妈妈从小就告诉我,不要拿别人没有的东西,在别人面前去炫耀”。
海派正名 拒绝丑化
周立波并不否认自己表演中时常流露出的优越感。他的段子反击央视春晚对上海人、广东人的丑化,“上海男人都是娘娘腔,广东人都是暴发户、诈骗犯,我们南方人是这样的么?”每每他在台上对此嗤之以鼻,总能得到台下热烈的互动和共鸣。
“优越感说明这座城市有活力,我们为什么不能正视这种骄傲?为什么帮了别人还要刻意低调?为什么我们做出这么多贡献,还要被丑化呢?广东人如果都是诈骗犯,GDP怎么会一直保持领先呢?暴发户是褒义词,有能量才能暴发,没有能量的人想暴发也不行。”
为地方文化正名,打破南方文化在对阵京派文化中一边倒的矮化,也许是周立波成功的关键。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认为,“海派清口”挑明了海派文化和京派文化的区别,在此之前,还没人对别人对上海文化的批评进行反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