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段央视10套节目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流传开来,在这段有关日全食的直播视频中,由于工作人员的失误,导致主持人张腾岳催促导播的声音被播出。然而这次网友不但没有拍砖,反而从这一意外的“差错”中感受到了主持人的敬业精神。原来当天张腾岳在直播时,眼见日冕已经出现了,电视画面上仍然是地面活动的情况,不由急得大喊:“快,日冕都出来了!大哥!北京干吗呢!”没过几秒,嘉宾又说食既也开始了,张腾岳又焦急地大喊:“食既都开始了,大哥,让北京快点!”这两个意外的情况全被播了出去,全国观众当时都听到了主持人张腾岳急切的呼声。
广播和电视在进行直播时最怕出意外,但这次张腾岳却得到了网友的支持,大家称他是“10套一哥”,还预言那句“快,日冕都出来了!大哥!北京干吗呢”会成为最新流行语。由此想到,新闻报道的直播往往具有其独到的魅力,而这一魅力就在于其显示的完全真实性,哪怕出点小“差错”都会暴露无遗,但这些小“差错”有时却使得新闻主体变得更可爱也更让人亲近,并达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难怪前不久去世的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前任新闻播音员沃尔特·克朗凯特,这个被誉为“美国最受信任的人”曾说过,直播常常能让新闻事件的传播达到“准确的事实,简洁的表达,迅速的发布”的“黄金标准”。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我国,新闻报道的直播也走过了一个从最初的尝试到如今逐渐推广的过程,现今,每逢有重大事件或活动,央视和我们上海的电视台都会推出一系列的大型直播报道,今年7月22日日全食的电视直播更是为遇上糟糕天气的上海观众弥补了不少的心灵缺憾。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直播最能直接反映新闻事件的真实情况,问题是,遇上了重大的突发事件时,我们是否仍要坚持使用好直播这一重要的新闻报道武器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今年的乌鲁木齐骚乱事件是7月5日晚上发生的,中央电视台7月6日就进行了全面报道,并在《东方时空》和《新闻1+1》两个新闻专栏节目里进行全面直播。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认为,从大的背景来看,经历了奥运会火炬传递和四川地震等重大事件,我们已对新闻透明的作用有了深刻的认识,就是对突发事件,你在第一时间进行报道,不仅不会带来副作用,反而会制止谣言流传和虚假新闻的出现。
这样,当我们按新闻规律去办事,以直播的形式更开放、更透明地对待突发事件,我们就能理直气壮地对那些不客观的新闻报道说“不”,并使这种不客观和不真实成为丑闻和笑料。至于电视的直播形式会不会由于其快速的即时性和播出中的变数较大,而在宣传效果上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人民日报总编室主任谢国民的一番话很有道理:“媒体的报道有底线、有选择,但实践告诉我们,及时准确的报道就是最佳的宣传方式。”
愿电视直播成为我们新闻报道的常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