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淳的父亲杜志国在该剧中饰演“藤玉莲”(朱虹饰)的父亲藤谦
杜淳在剧中饰演江波
翻拍自中国第一部谍战剧《敌营十八年》的同名剧集,亮相央视后尚算成绩优异,也收获了不少粉丝。延续着很多成功剧集的轨迹,《敌营十八年》第二部也于八一建军节之日跃然荧屏。
不过,穿着《虎胆雄心》“马甲”的《敌营十八年2》让不少老观众不认识了———主角戏份很少,剧情铺展面太大,最关键的是,第一部中死去的角色们又集体来了个起死回生,观众和网友罗列的争议和质疑很多,都够得上“七宗罪”了。
昨日,本报记者就此采访到该剧的导演桑华,桑导也认真地回应了观众们的种种质疑。
质疑一:为什么人物要“集体大复活”?
观众挑刺:第一部中死去的很多人物角色,都在第二部中复活了,包括洪尔贵、藤玉莲、娇妮等,多亏杜淳饰演的江波心理承受力强大,这部剧应改名为《敌营大复活》。
导演回应:第一部中都做了铺垫
我们不是说想让谁活过来就活的。你看娇妮,她死的时候当时就有一个设计,就没有交代她死了;而藤玉莲,她是整个《敌营十八年》中贯穿的人物,而且她还是第二部剧情中很关键的人物,她是整容回来的,观众认识她,但剧中的角色并不认识她,这是合理的;洪尔贵这个人物,在第一部中对江波帮助很大,而且死因不是很明确,我承认这个人物是我脑袋一热,让他复活的,但这个人物太好了,对这部剧的发展能起到作用。大家所说的复活的人,其实都是合理的,因为我们在第一部中提供了“没死”的可能性。
质疑二:为什么非要拍续集?
观众挑刺:现在太多电视剧都爱拍续集了,《敌营十八年》第一部确实很精彩,但是感觉拍续集并不讨好。
导演回应:它其实属于“第二部分”
第一部不是我导演的,我大概看了一下。但我主要是跟着剧本来拍的。拍续集难度很大,要保持一定的衔接性,又要有新东西。但事实上,这部剧不是一个续集,它一开始就是个整体的构思,要拍成120集。这是提前构思的,是有设计的,包括年代上,第一部是抗日战争前期,第二部是抗日战争时期,之后可能会是解放战争时期。(还要拍第三部吗?)第三部的剧本还正在讨论中,开机时间也没定,导演和演员也有变动。
质疑三:为什么主角沦为了龙套?
观众挑刺:这部剧铺陈的人物关系太过复杂,面面俱到,男主角江波的戏份越来越少,简直就是续集的最大龙套,配角比他抢戏多了。
导演回应:江波是绝对的主角
第一部讲的是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阶级矛盾,但这一部就有很多的矛盾对立,斗争更复杂了,有汪伪、日军、军统、汉奸等多种关系间的斗争,剧情更复杂了,不可能让这些人都是背景,只演江波一个人。而且,只有给江波设置层层障碍,到最后他都破解了,才真正反映江波这个共产党人的厉害。江波还是这部剧中绝对的核心人物。你看《我的兄弟叫顺溜》这部剧,“顺溜”有时候在一集里面也没有几个镜头,但他是绝对的主角。
质疑四:为什么没让戴娇倩接着演?
观众挑刺:既然藤玉莲复活了,为什么不用原来的演员来演?
导演回应:换人是很合理的
选演员会有很多问题,要方方面面都没问题才能成。我觉得藤玉莲这个角色,没有用原来的演员戴娇倩也是合理的,玉莲回来后是整容了,因此要是用戴娇倩,就算是她靠化妆什么的,也还达不到整容后的感觉,所以换人也很合理。这个人是整个第二部的支撑,她出现了,别人不认识她,后来观众知道了,这不是藤玉莲嘛,但江波还是不认识她,不知道心爱的人就在身边,就让这部剧有戏剧冲突,也很有意思。
质疑五:为什么剧情那么啰嗦?
观众挑刺:那个站长要找何昆说件事儿,还得从“他打电话叫何昆来,然后何昆接电话,再挂电话”一步步地开始演起,剧中很多这样的画面,太磨唧了吧?
导演回应:这些都无伤大雅
有些东西,有剪辑的问题,我觉得这些都无伤大雅。可能观众是觉得节奏慢,是希望快点儿看到下面的情节。但电视剧有些纰漏是不可避免的,当然观众挑毛病也是正常的,代表他们关注这部剧。
质疑六:为什么不把日语翻译过来?
观众挑刺:剧中的日文对白几乎占到三分之一,一会儿中文一会儿日语了,都听乱了。
导演回应:基于相对真实的考虑
日文对话很多,也是基于相对真实的考虑,而不是飘在言情上的东西。那个情境下,说中国话太假。我们不想要那么多假定性,就是说明观众听得懂,又装作听不懂。我们就要求带有真实性的东西。
质疑七:为什么感情戏演得像琼瑶剧?
观众挑刺:剧中杜淳饰演的江波与阿斯茹饰演的康瑛的感情戏部分,太像琼瑶戏了,都有点不真实了。
导演回应:情感戏已经少很多了
这部剧我们也尽量往真实上面靠,情感部分会少许多,不会像第一部那样有很多情感纠缠的元素,主要是表现如何战胜多方的敌对力量。有些观众还认为江波的情感戏太少,他们想把第一部剧中爱情延续下去,当然这是杜淳这个演员达到的魅力,但这不是我们的重点。(本报记者 孟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