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光之城》海报
随着《暮光之城》(Twilight)系列小说及改编电影的走俏,一时间,凡打着“吸血鬼”旗号的东西似乎都能火。评论认为,这波吸血鬼浪潮折射出科技革命对当今社会的冲击,而四获雨果奖的尼尔·盖曼则表示:“是时候让这些吸血鬼躺回棺材里去了。”
《暮光之城》(Twilight)系列小说及改编电影的走俏,再次开启了人们对吸血鬼的热情,一时间,凡打着“吸血鬼”旗号的东西似乎都能火。打开亚马逊的主页,冒险小说中整整有一大类被归为吸血(blood-sucker)文学读物。改编自《南方吸血鬼》(Southern Vampire)的美剧《真爱如血》(True Blood)被指情节扯淡,但仗着人鬼恋题材,也硬是拍到了第二季。
新一代吸血鬼可不仅是吸食血液、诱惑肉身,让人意乱神迷,更要你为他们花费大把时间和钞票。赶着这阵无孔不入的“吸血鬼狂潮”,商家们纷纷推出吸血鬼尖牙、吸血鬼避光镜(其实就是墨镜,因为吸血鬼怕光)以及吸血鬼双层蓝色瞳孔隐形眼镜等相关产品,而且都标价惊人。
新一期《娱乐周刊》封面
新一期《娱乐周刊》(EntertainmentWeekly)被大举侵袭的吸血鬼占据了大半篇幅,登上封面的,是虎视眈眈的两大吸血型男—《真爱如血》里的斯蒂芬·莫尔(Stephen Moyer) 和《暮光之城》里的罗伯特·帕特森(RobertPattinson)。在杂志罗列的史上最成功20 位吸血鬼人物中,两位帅哥分列第五及第四。
电视系列剧《真爱如血》海报
著名畅销吸血鬼小说作家斯蒂芬尼·梅尔(Stephanie Meyer)、安妮·赖斯(Anne Rice)及《真爱如血》编剧阿兰·波尔(Alain Ball)等人都接受了采访。杂志提供了一份《有关吸血鬼的终极指南》,披露了很多即将诞生的“吸血鬼版文学名著”,并列出正在酝酿并准备攻占书店、电视及大银幕的尚未现身的“吸血鬼项目”,多达上百万个。吸血鬼热潮何以如此迅猛?波尔认为,那是因为它正中流行文化的要害。
为了揭开吸血鬼小说的畅销秘密,四获雨果奖的尼尔·盖曼(Neil Gaiman)也被邀来接受采访,盖曼表示:“我并不是批评这类小说,但在过度泛滥的现在,我觉得是时候让这些吸血鬼躺回棺材里去了。”
电影《惊情四百年》讲述的是吸血鬼德古拉的故事
吸血鬼小说的历史
据说,最早出现在文献里的吸血鬼(Upir)是1047 年写给诺夫哥罗德亲王的一封信,信中提到了“邪恶的吸血鬼”(upir likhyi)这个词。之后,吸血鬼迷信到1730 年才开始在匈牙利盛行,继而遍及整个欧洲。当然,这种尘封在棺材里的枯树枝般的传统鬼故事,早就骗不了人了。
现代吸血鬼故事的开启,据说源于一次旅行。18 世纪,哥特复兴(gothicrevival)作为浪漫主义的先驱出现,并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恐怖小说。1816年夏,5 个年轻人聚集在瑞士日内瓦湖畔,他们是诗人雪莱、雪莱的第二次私奔对象玛丽·戈德温(Mary Godwin,同年成为玛丽·雪莱)、玛丽的妹妹克莱尔(已怀有拜伦的孩子)、诗人拜伦和他的私人医生约翰·波里杜利(JohnWilliam Polidori)。在那里,5 个人被一本叫《死人的寓言》(Fantasmagoriana,1813)的恐怖小说集迷住了。于是拜伦提议每个人创作一篇鬼故事—这就是玛丽·雪莱《科学怪人》(Frankenstein,1818)和波里杜利《吸血鬼》(Vampyre,1819)的来历,而后者被视为现代吸血鬼小说的鼻祖。
要不是波里杜利塑造出超自然性爱狂主人公鲁斯文(Ruthven)爵士,布拉姆·斯托克(Bram Stoker)恐怕永远也构思不出德古拉(Dracula)这个人物来。《德古拉》里充斥了诱奸、强奸,将维多利亚时期的吸血鬼描述成十恶不赦的魔鬼,让人恨得咬牙切齿;而据说鲁斯文的原型恰恰是风流过头的拜伦先生。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 吸血(Vampirism)本身象征着最短暂、粗俗的性行为,因为它们带有相同的禁忌与情欲(吸血过程中的口唇接触)特征,两者之间的通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盖曼回忆起十几岁时,第一次读《夜访吸血鬼》(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1969)的情景。他说:“那是本十分咸湿的书,我当时想,所有爱看吸血鬼小说的人,肯定都是些悲惨到交不到女朋友的人吧。”
到了上世纪80 年代,吸血鬼故事的视角更为开放,且成为许多敏感议题比如女性主义、毒瘾以及艾滋病的“象征性替代品”。“吸血渐渐等于一种隐喻,指代包括同性之爱在内的虐恋行为。”盖曼认为,这一时期真正在文化视角上迈出重要一步的吸血鬼小说,是斯蒂芬·金的《撒冷镇》(Salem’s lot,1975),故事所发生的地理位置、缅因州的小镇,也从一定意义上揭示了吸血鬼象征的“他者”身份。
如今,新一代吸血鬼人物个个优雅迷人、美得奇异,盖曼认为这毋庸置疑,吸血鬼本该充满魅力,因为他们是“性的旁观者”(sexual outsider)。同时,故事的象征性也十分广泛,比如《暮光之城》浸透了梅尔的摩门教价值观,而《真爱如血》则透射出力挺同性恋的观点,波尔更认为这是“还所有在小布什当政8年中被妖魔化的价值观于清白”。
畅销吸血鬼小说《应变》(TheStrain)的作者、美国犯罪小说作家查克·霍根(Chuck Hogan)表示,信仰与理性、死亡与生命无疑是吸血鬼小说永恒的主题,但正如创作于1897 年的《德拉库拉》反映出的工业革命对当时社会的影响那样,这波吸血鬼浪潮也折射出科技革命对当今社会的冲击,人们似乎在扪心自问:“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是否真的稳操胜算?”
《新月》海报
女性作家的视角
值得注意的是,新一批吸血鬼畅销作家几乎全是女性,而针对的受众群也是她们的同类。她们笔下的主人公年轻帅气、强壮有力,能保护女孩,恋爱历程则跌宕起伏,这些都很容易让女性陷入痴迷。一位男性吸血鬼小说作家说:“实在没辙时,我们就炮制一些美艳动人的吸血鬼妓女—大众所需,流行文化总能对症下药。”
写就《暮光之城》系列四部曲的斯蒂芬尼·梅尔是这波吸血风潮的领军人物,用《娱乐周刊》的话说,她是“吸血鬼女巫中高高在上的皇后”。梅尔刚火起来那阵,被媒体称为“美国版的罗琳”,她们的相似性在于,成名前都是默默无闻、生活十分平淡的女性,成名后当然都成了超级富婆。
《夜访吸血鬼》剧照
梅尔出生于1973 年,自从21岁结婚就当上了全职家庭主妇,写作《暮色》时,她的三个孩子还都不足5 岁。梅尔生性羞涩而胆小,是一名保守虔诚的摩门教徒,以至于当她写完《暮色》第一稿时,都不敢给丈夫看。她承认,阅读吸血鬼小说让她觉得毛骨悚然,会让她变得“神经兮兮”。她甚至没有读过经典吸血鬼小说《德拉库拉》,也不看任何R 级电影,唯一接触过的吸血鬼是在电视午夜场瞄到两眼《夜访吸血鬼》(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 The Vampire Chronicles )和《捉鬼小精灵》(The Lost Boys),而她对它们的评价是“讨厌”(Yuck)!
实际上,梅尔更像是借了吸血鬼的壳,书写着浪漫动人的言情故事。她相当擅长于此,这也解释了她在褪去吸血鬼外衣后的新作、成人小说《宿主》(TheHost)何以大获好评。《吸血鬼猎人系列》(The Anita Blake,Vampire Hunter)的作者劳瑞尔·汉密尔顿(Laurell K.Hamilton)认为,《暮色》的目标读者群是11-12 岁的青少年,尤其是女孩,梅尔十分明智地隐去了直接的性描写,转而把情节打造成公主和白马王子之间谈情说爱的童话故事,吸血鬼王子愿意执着等待,而且他们并不企图相互占有,这份在往常的吸血鬼故事中根本无法设想的纯情,一举赢得了所有女孩的芳心。被称为“迷幻文学代表”的安妮·赖斯对吸血鬼小说为何如此吸引人的解释是:“吸血鬼是年轻、性感而不朽的,每个人都会希望永远年轻而不朽,如果人们都可以通过吸血得以永生,他们是否会放弃这种权利?吸血、性、禁忌,这类无法在现实生活中触及的带劲话题,恰恰就是吸血鬼故事的魅力所在。”
自从1969 年发表短篇处女作《夜访吸血鬼》,迄今赖斯已写就包括《吸血鬼纪事》系列在内的12 部吸血鬼小说。坊间甚至有谣传,称卡特里娜飓风就是这位新奥尔良作家招来的,其作品酿出的“恶果”,还包括她5 岁就罹患白血病去世的小女儿和中年去世的丈夫。当然,“天谴者女王”这个称号,也只能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赖斯作品的深受欢迎。
尼尔·盖曼无疑认为这波吸血狂潮有些过头了,他调侃说,让吸血鬼在棺材里躺个20-25 年,到时候改头换面,重新来过也不迟。至于下一波的流行小说趋势是什么,他说:“可能是狼人,也可能是僵尸,听起来好像换汤不换药,但他们没准就能火,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