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是好莱坞灾难类型片的大集合,可以看作是《天地大冲撞》+《海神号》+《后天》的放大版。不过在视觉特效上做到极致以后,它就成了那种我们明知道会看到什么,但当你看到的时候还是会感到震惊的类型。
作为一部灾难类型片,《2012》在视觉特效上自然足够出色。在之前的各版预告片中,那些铺天盖地的灾难场面已经够震撼了,但在大银幕上亲眼目睹的感觉还是非同凡响。加利福尼亚沉入大海,肯尼迪号航空母舰撞毁白宫,黄石公园火山爆发,海水漫过喜马拉雅山等几个大场面,确实是艺术想像力和视觉特效技术完美结合的经典镜头。由于内地观众要到2010年的1月份才能看到《阿凡达》,所以对于内地观众来说,本年度最佳视觉特效影片毫无疑问就是《2012》了。
不过如果一部灾难片仅仅只是在视觉特效上非常出色的话,它还是很快就会令观众感到厌倦的。毕竟,感官刺激在任何电影里都只是调料,即使在灾难类型片里,主菜还得是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导演罗兰·艾默里奇这次明智地没有犯他上一部电影《史前一万年》的错误,在《2012》中避免了简单地做感官刺激的堆积,而是在剧本上下了工夫,并套路化地将这些视觉特效场面融合进了人物塑造中。
和《后天》一样,《2012》的故事主线还是放在了一家普通人的命运上。约翰·库萨克主演的男主角是一个失败的作家,在偶然的机会中得知了世界将要毁灭的信息。他为了拯救家人,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旅程。在这条故事主线的带领下,各条故事副线也有条不紊地展开,所有的剧情张力都来自各色人等在灾难面前的反应,而那些之前在预告片中着力描写的灾难场面,虽然也堪称壮观,但真正能打动观众的,还是人性的美好和坚韧。
当然,对于现在的观众来说,这种套路化、模式化的故事类型已经没什么新意和惊奇了。那些对类型片和灾难片观影经验比较丰富的观众,肯定可以在开场30分钟后就判断出哪些角色能活下来,哪些角色即将死去。但《2012》凭借强大的视觉特效,还是把这些俗套做出了不一样的感觉。这就是好莱坞电影工业体系的威力,面对各个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背景的观众,它总能在其中找出一些共通之处,并精巧地将这些跨文化的人性共同点融合进故事之中,然后以强大无比的视觉特效进行再包装,最后整合出一个让大部分观众都感到满意和刺激的电影。
当然,在《2012》中,“中国元素”可以说是近些年来好莱坞主流商业片中表现最多,而且是最正面的一次,这也引起了中国观众和评论家的强烈关注。很明显,好莱坞已经把中国内地这个飞速发展的电影市场看作是未来最有潜力的市场,所以才会如此煞费苦心地用这些中国元素来迎合内地市场。不过在影片上映之前,我看到有些发行方宣传中甚至提及什么“中国拯救世界”和“汶川精神”,我不得不说这就属于一厢情愿的过度宣传了。
2亿美元成本,好莱坞出品,灾难类型片,这些关键词决定了《2012》这部电影必然是面对全球市场的。所以中国观众千万不要对里面的所谓“中国元素”太过激动。好莱坞电影永远是门生意,如果中国内地市场成了好莱坞最大的海外市场,好莱坞保证还能给你玩出新的妖蛾子。所以,对《2012》里出现的所谓“中国元素”,大家平常心对待好了,既不用阴谋论,也不用激动万分。人家就是图咱们兜里的钱而已。
面子不是人家给的,是自己挣的。明白这点就会心态平和许多。
更多电影新闻、影评、影讯,请点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