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
更多电影新闻、影评、影讯,请点击欣赏
本月13日,好莱坞灾难大片《2012》在全球同步上映,在中国更是掀起观影热潮。截至昨日零时,其全国票房已经突破1亿大关。5天票房过亿,这一蹿升速度位居中国电影史第四位,破亿速度仅次于《赤壁(上)》、《建国大业》和《变形金刚2》。该片内地发行方华夏电影公司透露,其国内首周末的票房为8000万元人民币,仅次于美国本土、法国和俄罗斯,居全球第四位。在南京,《2012》的票房也在5天内突破了百万大关,其中,新街口德基影城超过了50万,平均一天接近10万;工人影城在近两天城庆期间,以15元的超低票价做到了30万的票房和一万三千人次的观影量。
新街口德基影城的崔经理分析说:“最近一周,它肯定会是最热门的影片,因为它上映的时间比较讨巧,正处于断档期,基本没有大片和它竞争,而后面的贺岁片都排着队,所以错开了贺岁档抢先上映是比较明智的。”南京其他影院的负责人也都表达了类似观点,“直到11月27日《花木兰》(赵薇版 动画版)上映时它才会遇到对手,但到那个时候它差不多已经赚够了。” 童立
《2012》热映,大概很多人看了电影后走出影院大门,都会脚步不稳地看看地面,生怕巨大的沟壑正在往脚下延伸过来吧。这就是远超普通观众想象的现代电影技术给予人们强烈视觉冲击后,留给人生理与心理上的一种身临其境的“恐惧”感。而《2012》在国内引起的巨大观片潮,观众的很多心理与观感同样也是耐人寻味的。
摧枯拉朽排“废气”
到目前为止,《2012》所表现的灾难可能是史上最“彻底”的,因为它不是“小儿科”地把城市、国家弄“坏”了,而是“催毁”了整个世界。如果不是咱们中国人发明了“摧枯拉朽”这四个字,还真不好用语言来形容影片里那在空中俯瞰整个国家、整个大洲都“陷落”的视觉观感。
毫无疑问,《2012》最具可看性与话题性的正是这“表面”的部分,很多人尤其是男性观众在看完电影,都大声叫好,觉得“爽透了”。说到底,这正是电影的这个“梦工厂”的一种功效——制造“视觉快感”,好莱坞是全球把“视觉快感”锻造得最完美的电影机构。据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12》,几乎每半分钟即给人一种悬念与紧张感,剧情高潮时,几乎每一两秒钟,就挖个恐怖的“陷阱”。这种抖“包袱”频次,相当于中国“笑星”赵本山的喜剧小品。
归根结底,恐怖的视觉冲击与打开笑神经一样,最终获得“快感”的都是心理。现代社会,哪个人没有担心与压力?扪心自问一下,大概每个人都曾经有过摧毁一切的“疯狂念头”。而《2012》正是抓住了这种微细的极端心理,让每个看起来健康的人都有机会,悄悄地将这种“毁灭力量”借助电影释放出来。这就像做健身,剧情是器械,可以排除你体内的“废气”。别以为美国人在借电影告诫全球人民要注意环保,爱护地球,其实《2012》只是高度掌握了市场规律和观众心理,让你贡献票房而已。
中国元素惹“热议”
全球金融危机后,曾经有个评论家强调中国现在的国际地位,他说,现在很多外国人捧着项目对中国人说,“求求你,来投资吧”。《2012》制片方显然深谙此中奥妙,他们将灾难片里的“方舟”制造地放在了中国四川,而且还是充满神秘感的中国藏族地区。没想到,这一招还真奏效,现在网上铺天盖地在讨论这部分“中国元素”。
中国网友们什么想法都有,有人“自豪”地表示“中国人拯救了地球”,有人抱怨电影里也没有怎么说中国人好。还有人觉得中国的部分太少了。如此种种,不值深究,因为现在网友们的“爱国情怀”已经达到了十分“泛滥与廉价”的地步。就像《变形金刚》里一开始有中国上海的场景一样,对于《2012》这类美国大片来说,小小的带上中国一笔,只是吸引票房的花招而已。《2012》是地道的好莱坞产品,从头至尾宣扬的都是美国教义和文化。影片里最经典的台词来自后来泡上了美国总统女儿的地质博士,他说,“只要我们活着,美国文化就不会灭亡。”
呼吁停映很“喜剧”
中国观众向来是非常独特的,在看完《2012》后,有位中国喜剧演员在博客里呼吁“停映”此片,理由是看片时,有个小孩被吓哭,他“手心里一阵阵冷汗”,看完后,这位胖胖的男性演员“一直睡不着觉,偶尔打个盹还梦到了惊悚恐怖的场面。”他还说,“不要为了蝇头小利让我们的后辈对未来有无望感和颓废感”。
《2012》是典型的美国主流商业大片,在市场的规范上,美国比中国更具有观众导向意识,所有此类大片都是生冷的灾难最终被人类亲情、友情柔化,在冷酷的政治边上,永远是人性的光环与仁爱在闪耀。《2012》影片俯手可拾的都是这些元素,其结局也是给观众带来希望与乐观的——这才是美国人的“主流”,这才是美国电影试图向全世界展现的一种美国式快餐文化。中国喜剧演员或者类似的观众,把这个明显的健康主题偏视为“恐怖片”,可能是喜剧演员在运用喜剧反讽,达到另外一种“喜感”吧。
搜索华尔兹-首页-订阅到QQ邮箱
与赵本山关系最密切的9个人(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