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了团体决赛的综合素质考试之后,还有多少人在看青歌赛?
如果只是一场国家最高水平的音乐比赛,我绝没有资格在这里大放厥词。可是青歌赛是一场给全国老百姓看的电视直播。它要收视率、要影响力,并且以此大赚特赚,当然就要考虑到普通观众的视听感受。
强忍着哈欠把几场青歌赛看下来,最大的感受是,那些歌曲实在太难听了。大部分通俗歌曲千篇一律,听过就忘,某些主旋律的歌曲更是面目可憎。至于美声和原生态,借用一位央视网友的话说就是“比赛的很多歌曲特征说得好听点是‘水深火热黄连苦’,不好听就是‘鬼哭狼嚎黄连苦’”。
合唱本来应该是最能体现声线美的,可是有些合唱团为了冲击难度,把好好的一首名曲也改得面目全非。在团体决赛第一场上,某合唱队就把旋律优美的《茉莉花》,唱出了惊悚片的感觉。拜托,你们唱着累,观众的耳朵也跟着受罪啊。
其实,每届青歌赛,选歌都是选手最头疼的事情。为了唱名家作曲,有些选手甚至要三顾茅庐、砸下重金,效果却未必好。因为灵感这东西,和名气大小、钱多钱少真的没多大关系。青歌赛评委小虫也建议选手,不要随便唱原创,还不如在经典老歌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
但是,再创作,不等于“强奸”经典。声乐技巧再高,也要靠好歌“造星”。回头想想,你还记得最近一个从青歌赛诞生的明星是谁吗?毛宁?孙悦?解晓东?拜托,那都是十几年前的陈年旧事啦。没有好歌,最近几届的青歌赛冠军,都只能沦为春晚的人肉背景。
30年前,李谷一老师不是已经把民族唱法向通俗发展的路走通了吗?好听的音乐,恒久流传。希望青歌赛如果不想成为难听歌曲大赛,还得从音乐的本源上下功夫。长路漫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