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重拍的意义到底在哪里?“该不该拍”是一直延续到现在仍有争议的话题,有人愿意看到“老瓶装新酒”,也有很多人认为根本没必要翻拍,所谓经典,是具有唯一性和特殊性的,经典只要一个就够了。文学批评家白烨就持有这一观点,“谁来翻拍是重点,为什么要翻拍才是问题的关键。为什么要不断地去翻拍,这是原创力不强的一种表现。我们应该把财力和精力放到离我们更近的东西身上,比如创作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经典有几个就够了,我们应该创作更有时代意义的作品。”
隐忧1:影视制作遭遇剧本荒?
翻拍名著引来的第一个非议就是对新创剧本的压制。中国电视剧创作实力本就薄弱,无法推出像美剧《越狱》《英雄》那样富于科学含量和想像力的作品,而且,国家广电总局动辄整改,从2004年涉案剧被逐出黄金档,到古装剧和辫子戏的播出比例受限,再然后,驱逐“第三者”净化荧屏。几番整合后,既无政策风险、又得观众欢心的就只有名著翻拍戏和亲情、苦情戏了。此外,电视剧出品方急功近利,搭名著的顺风车几乎不用考虑宣传费,等于没开机就回收了成本,而请人原创剧本是平地起楼,费心费力不说,将来的收益又无法预知。对于每一个商家来说,翻拍之举都遵循了利益最大化的原则,然而个体的理性造成了整体的非理性:题材一再重复,新作难以冒头;名家始终当道,新鲜血液全无,结果形成一个暮气沉沉、虚假繁荣的市场。
乍看,古典文学一派欣欣向荣;细想,电视文学一片空空荡荡。四大名著被重拍是巧妇难为无“新米”之炊,炒冷饭以掩囊中之羞涩。
隐忧2:翻拍版本争相烧钱
作为新版《三国》的总制片,杨晓明曾公开过新《三国》的投资账,道具和置景则成为了开销中的 “大部头”,“我们的道具共有5万余件,服装3万多套,其中真皮铠甲2万套。再加上置景,72个营寨,50多个官邸,51个府衙,38个城池,以及十几个街景和15个宫殿,单是这些就花费了近千万。不仅如此,为了突出镜头前兵器的质感,例如青龙偃月刀这样的名兵器,都是由专门的铸剑师打造,最贵的一把剑就价值十几万。剧组中拍摄所用的300多马匹,有20匹进口自新西兰……”
其他翻拍的四大名著个个也都不是“省钱的主儿”。目前已经杀青的 《红楼梦》(旧版 新版)初期投资只有4500万,在拍摄进度只进行到1/3时就有消息称“新红楼”的4500万已经告罄。“新红楼”杀青后,有消息称其成本达到1.18亿。张纪中版“西游”目前2/3的戏份均已拍摄完毕,费用花费将近一个亿,张纪中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一个亿的预算根本不够用。而拍摄进度最为缓慢的新“水浒”投资也超过亿元,甚至有消息称《水浒》将是翻拍四大名著中最昂贵的电视剧。
看到这个数字很多人不禁要问,翻拍四大名著难道就一定要如此 “砸钱”?1986年版《西游记》(张纪中版 浙江版 六小龄童版 香港版 日本版)因为资金紧缺特技效果有着明显的缺陷,1987年版《红楼梦》当时广电总局只拨款75万元作为置景费,《射雕英雄传》(胡歌版 李亚鹏版 黄日华版)自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一次被拍成电视剧,二十多年来一个劲地重拍,但人们至今最为认可的仍然是——黄日华、翁美玲主演的1982年版的所谓的“小场面、小制作”。可见,在人们心中能历久弥新的电视剧作品都不是用钱砸出来的。
隐忧3:古装戏霸占荧屏两三年
四大名著戏高调出场,沸沸扬扬地抢占娱乐版面,无一例外地“未拍先红”。然而,这番鼓噪仅仅是开始,同步启动的名著戏势必会在不远的将来同步登场。名著戏都有庞大的体量,都有相当的号召力,都要占领最好的播出平台,都将二轮三轮地重播不休。到时候,荧屏上很可能出现曹操方唱罢、宝玉就出场的“景观”。虽然古典名著需要普及,但是翻开报纸就是名著剧组的是是非非,打开电视就是水浒、三国的捉对厮杀,肯定不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可以说,电视剧题材单一化的倾向日益严重,而名著扎堆儿使这一问题更加昭然。
因为前几年荧屏古装剧的缺位,眼下电视剧市场和观众对古装剧的需求都有所增加。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称,市场的需求对古装剧回温有一定作用,“从市场角度看,每种剧都有一定的规模,一段时间内,某种类型的电视剧过度供给收视就会下降。而前两年古装剧缺乏,市场就会自然调整,推动古装剧。”尹鸿还表示:“从创作角度讲,去年是献礼年,前年奥运年,从题材上看,古装剧题材少,作品少,积累下来到了今年自然就有一个反弹。”这诚然是古装剧这两年来来势凶猛的客观原因,但有了四大名著的珠玉在前,其他古装剧跟风而上,也将引发又一轮的古装热潮。
隐忧4、力求颠覆反而画虎类犬
重拍四大名著,人们最关心的是剧中主角的扮演者是否符合自己心中人物的形象,翻拍版本从立项之初就在重申与之前版本的不同,力求拍出新意、颠覆经典,但是一味的标新立异反倒引起不少观众的反感,画虎不成反类犬的质疑没来没有停止过:张纪中版的《西游记》在高科技上大做文章,以魔幻化的手法来拍西游,但是第一张场景设计图“天宫斩妖台”曝光后,人们就质疑称里面的造型脱离中国文化底蕴,场景过于西化;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宝黛钗人物形象的描写可谓细致,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而由蒋梦婕来扮演李少红版《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免不了引来人们的评头品足,有人认为她没有林妹妹“弱柳扶风”的气质,有人觉得她的装扮太过难看……
所谓颠覆与尊重原著形象的品评标准只在一线之间,1986年版《西游记》还原原著形象成为每年寒暑假必播的电视剧,而《大话西游》(电影版)一改师徒四人的形象,结果也赢得不少掌声,被人们奉为经典。电视剧对原著人物形象的还原或改变都承担着一定的风险,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是长相、服装、道具的符合,重要的是要贴近原著中人物的“神韵”。玄奘眼中的纯净、黛玉眼中的哀愁都应成为选择演员的标准。过于追求长相、服装、道具的符合,只能是徒有虚表。 (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