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黎族古老舞蹈咚铃伽传承人:让传奇舞蹈重现人间

王朝娱乐·作者佚名  2009-01-0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咚铃伽舞是流传在五指山脚下最古老的民族民间传统舞蹈之一。

咚铃伽是黎语译音,指簸箕、钱铃和尖刀三种生活用具,是表演咚铃伽舞所使用的三件道具。该舞蹈是双人对打钱铃双刀,传统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一米见方的簸箕放置在一个直径约0.6米左右的木臼上,表演者一人手舞钱铃棍,一人手挥双刀,在木臼簸箕里按一定招数和套路踩着节奏对打,谁将对方逼出簸箕外,便是赢家。该舞原是民族民间传统的比武竞技活动,后被人们用在簸箕上比武定亲而得名。

该舞产生于黎族“合亩制”的远古年代,清末民初时较为盛行,流传于海南岛琼中吊罗、上安、长征一带,现已失传将近半个世纪。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文化馆工作人员调查摸底中,悉闻此舞曾在长征镇什盈村一带流传。但走访什盈村及周边几个村年纪7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都说不知道。经过深入的调查走访,终于在该县上安乡的什况村寻找到王中信、王兴珍两位70多岁老人,他们说在15岁时学过咚铃伽舞,并向调查人员做了表演,使濒临灭绝的咚铃伽舞重现人间。

就在今年(2007年)8月,王兴珍老人离开了人世,王中信成了咚铃伽舞蹈的唯一传承人。初冬的日子,我们走进琼中上安乡,去拜访王中信老人,寻找咚铃伽背后的故事。

车子沿着崎岖的山路行驶,满空气都是山野的味道。翻过记不清多少个山丘与多少条小溪,我们只为寻找藏在深山之中的舞者。

车子经过艰难的跋涉,最后在琼中上安乡什况村停留下来。如果不是这次拜访,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在这种大山深处还会有人家。

这个村子不大,只有30多户人家,村里200多人,大部分都是姓王。听说要采访王中信,村民们赶忙把老人从人群里“推”出来,老人一边摘下头上的帽子,一边和我们握手。雨后的山区有些寒意,老人也是有点略略发抖,上身穿着蓝色的褪色的衬衫,腿上的长裤一条挽着裤脚,一条自由的散落着,脚上穿着的塑料凉鞋满是红泥,而正是这位其貌不扬的老人,就是我们今天拜访的舞者。

老人的独舞

这本是一对英雄的拼搏之舞,可是在今天,老人却独自站在簸箕上,跳起一个人的舞蹈

面对我们的突访,老人显得十分高兴但也有点措手不及,急忙要求回家换衣服来为我们表演。家离村中的空地不是很远,上一个小坡,穿过两间平房之间一个小小的巷子,就到老人家了。

老人走进昏暗的房间,在屋角的柜子里寻找自己的“盛装”。可他穿好衣服走到门外却让我们有些失望,一件皱巴巴的浅色上衣,裤子和刚才穿在身上的没什么区别,只是裤腿没有再挽着了。老人的儿子告诉我们,这是老人最好的服装了。

这种准备显得有点仓促,老人赶紧拧开水管,一手拽着裤腿,一手拿着水管,任凭冷水冲到脚上,冲洗粘在凉鞋上的泥巴。老人突然觉得头发有点零乱,赶紧腾出一只手蘸上一点水,拍打一下有点花白、有些零乱的头发。

一切准备就绪,老人开始拿出双刀、钱铃和簸箕,为我们表演。这本是一对英雄的拼搏之舞,可是在今天,老人却独自站在簸箕上,跳起一个人的舞蹈。

传说古时候,有一位黎族姑娘同时喜欢上两个青年,她左右为难。在犹豫不决的情况下,她选择了在簸箕上用钱铃和尖刀比武的方法,赢者将定为自己的意中人。从此,《咚铃伽》舞便流传在民间。

老人时而拿着双刀,时而拿着钱铃,关于舞蹈的记忆,开始在王中信老人的脑海里慢慢地苏醒。

老人不知道这种舞蹈从什么时间开始在上安流行,只知道在自己十来岁的时候,就和自己的姐夫开始学习了,虽然当时村里的年轻人很多,但真正认真地学习舞蹈的人并不是很多。也许这也是王中信今天成为咚铃伽舞蹈唯一传承人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与王中信一同学习跳舞的,还有同村的王兴珍老人。他们当初怎么都没有想到,自己喜爱的舞蹈会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没有想到,在他们事隔多年以后,这段舞蹈会搬上舞台。

在2006年,咚铃伽舞被搬上舞台,王中信和王兴珍也作为该舞的传承人开始上台表演。这是两位老人几十年来第一次走出大山,走出琼中,在海口、三亚市两位老人面对着台下的上万观众,尽管舞步不算灵活,但两位老人依然自我陶醉,仿佛回到了年轻时代。就在演出回来的路上,两位老人还交换着心得。

回到家王兴珍老人对着村里人说:“自己今天终于到海口了,还在台上跳舞了,这样死也不遗憾了。”如今在村里,到海口、三亚看看,仍是村里老人的一种奢望。

王兴珍老人话说没有多久,他便离开了人世,这对迟暮英雄的对舞从此形单影孤。王中信在一边表演还在不停地说:“要是有他在就好了,我们一起表演才好看。”

老人的独舞,使这段充满英雄色彩的传奇舞蹈略显悲凉。阿婆的回忆

黎族地区歌舞盛行,男女恋爱期间,歌舞是最能打动和感动对方的,咚铃伽舞蹈本身带有一种拼搏、打斗的英雄色彩,所以舞者更是女孩倾慕的对象

因为当年自己的婚礼上有咚铃伽舞助兴,至今71岁的黄玉金阿婆回忆起来,仍是满脸的自豪。

78岁的老人王中信在簸箕上为我们表演着咚铃伽,这一切也勾起了村里老人或是美好或是遗憾的回忆。

王中信几十年前的记忆,全部都依托在这双刀、钱铃和簸箕上。年幼对于舞蹈的学习、年轻时跳舞送亲、“文革”期间舞蹈的断代,事隔多年后的挖掘整理、搬上舞台,这一切,犹如一卷残缺的胶片,在老式放映机上辗转的错位的镜头。

王中信回忆,当初在村里,不仅男孩子会跳咚铃伽,一些女孩子也会跳,但女孩子一般情况下不在大的场合下跳咚铃伽舞蹈。当初他习舞主要源于好奇、喜爱和讨女孩子喜欢。

据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符策超介绍说,黎族地区歌舞盛行,男女恋爱期间,歌舞是最能打动和感动对方的,咚铃伽舞蹈本身带有一种拼搏、打斗的英雄色彩,所以舞者更是女孩倾慕的对象。

舞蹈的情景和细节如在眼前,老人开始讲述着:他十几岁开始和姐夫学习咚铃伽,因舞蹈的对打场面很激烈,只有身强力壮的年轻人才能成为舞蹈的传人。自己和王兴珍在众多的男子中都是很强壮的,也成了跳舞的主要人选。

当时村里和邻村的姑娘出嫁,有钱的人家都要请他们去跳舞送亲。从姑娘离开家门就开始跳,一直跳到男方的家里。咚铃伽舞蹈,是送亲队伍中最欢快的场面,钱铃、双刀、英雄的舞者,加上八音的伴奏,成为大户人家送亲最为气派的场面。

村里今年70岁的黄玉金阿婆,看着王中信在跳着咚铃伽,也回想起了自己结婚的时候。自己出嫁时没有跳咚铃伽舞送亲,老人把这些都归结为家里的贫穷,老人说话时面无表情,只是说看到别人结婚时很热闹,有八音演奏、有人跳咚铃伽欢庆,而自己结婚略显冷清,自己还是很羡慕别人。其实这一切已经都是过往云烟,只有在今天这种场合才会勾起老人这个遗憾的回忆。

同样是对咚铃伽舞的回忆,今年71岁的阿婆黄玉莲却是满脸的自豪,老人满是皱纹的脸上总是映衬着笑容。阿婆的丈夫当时是村里工作队的队长,家里还算富裕,老人的婚礼也是十分热闹。让老人记得很清楚的是,自己婚礼上跳咚铃伽的正是王中信和王兴珍。

三位年过七旬的老人,都是和咚铃伽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各自不同的感情,一段在今天看来与生活不相干的舞蹈,在那时却是如此热闹以至于现在的回忆都显得弥足珍贵。

舞者无忧

该舞产生于黎族“合亩制”的远古年代,清末民初时较为盛行,流传于琼中吊罗、上安、长征一带,已失传将近半个世纪,经寻访挽救,使濒临灭绝的咚铃伽舞重现人间

老舞者王中信双手持刀,他心中已远去了几十年关于咚铃伽舞英勇打斗的英雄记忆,又开始在脑海中苏醒。

一部传奇的舞蹈,在上世纪70年代出现了断层,在“文革”期间,村里所有的舞者都收住了自己的舞步,尽管王中信和王兴珍对舞蹈情有独衷,有时在野外听见牛铃叮当作响,他们都想跳上一段,但也只能停止舞步。

时间慢慢地消耗着舞者的生命,时间也慢慢地退却着舞者的舞步,渐渐地远去,慢慢地淡忘,虽然“文革”结束了,但咚铃伽的舞步没有因为“文革”的结束又重新回到身边。文化的冲击,婚俗的改变,两位舞者不知不觉中把咚铃伽忘却了。

直到2005年的一天,琼中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两位老人,他们才凭着记忆慢慢地回到咚铃伽的舞步之中。

王中信不知道咚铃伽舞的渊源。据琼中文化馆馆长何丕杰介绍说,该舞产生于黎族“合亩制”的远古年代,清末民初时较为盛行,流传于琼中吊罗、上安、长征一带,已失传将近半个世纪。在文化馆工作人员调查摸底中,悉闻此舞曾在长征镇什盈村一带流传。但走访什盈村及周边几个村的几十位年纪7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都说不知道,经过深入地调查走访,终于在该县上安乡的什况村寻找到王中信、王兴珍两位70多岁老人,他们说在15岁时学过咚铃伽舞,并向调查摸底人员做了表演,使濒危灭绝的咚铃伽舞重现人间。

也许地处大山深处的什况村本身就是舞者的摇篮,如今在琼中歌舞团咚铃伽的传承者王启鸿同样出生在这个小村庄,和阿鸿一起跳咚铃伽的王朝帆也就在什况村的邻村,几经整理,阿鸿和阿帆两位年轻人已经继承了王中信老人咚铃伽舞蹈,这使得老人十分高兴与满足。

就在王中信老人累了的时候,阿鸿和阿帆接过双刀和钱铃,在圆圆的簸箕上,开始了古老的舞步,一个时代的“英雄”舞者淡出,一个时代的“英雄”舞者登场…… (记者 于伟慧 特约记者 黎大辉/文 记者 李幸璜/图)古奇险绝的咚铃伽舞

黎族小伙子血气方刚,他们的舞蹈表演动作粗犷有力,奔放自由,节奏强烈,给人一种强健有力的感受。舞蹈咚铃伽舞、斗牛舞是黎族男子汉坚强勇敢、不畏困难的生活写真

大山深处是舞者的摇篮,黎族后生阿鸿和阿帆拾起老舞者手中的双刀和钱铃棍,舞蹈不息。

一段古老的舞蹈,经过文艺工作者的挖掘整理,终于搬上了舞台。

表演时,由两名男青年身穿传统服装,头缠红巾,一人双手持尖刀,一人手握钱铃棍,两人相互对打,持刀者对着持棍者的各个部位猛刺,而持棍者则前后左右招架,双方周旋灵巧,动作刚劲矫健。刀和棍撞击发出的声音,铿锵有力,扣人心弦,场面热烈悲壮,表现了一种临危不惧,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对于咚铃伽舞,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符策超给予了高度评价:咚铃伽舞是黎族优秀的传统民间舞蹈,它源于生活,又经人们的创造而升华,异花独树于海南众多的传统民间舞蹈之中,以其古、奇、险、绝的表演堪称“一绝”。它的挖掘重现,不仅充实了黎族优秀的民间艺术宝库、丰富了黎族优秀传统民间舞蹈的内容,而且又一次向世人讲述了黎族文化发展的历程。

符策超介绍说,黎族舞蹈以表现日常劳动、生产的情景为多见。如舂米是黎族妇女劳动的一种方式,也许是为了表达丰收的喜悦或是有意地吸引小伙子的目光,姑娘们便把日常的辛苦劳动演绎成了优美而又富有节奏感的“舂米舞”。

黎族小伙子血气方刚,他们的舞蹈表演动作粗犷有力,奔放自由,节奏强烈,给人一种强健有力的感受。舞蹈咚铃伽舞、斗牛舞是黎族男子汉坚强勇敢、不畏困难的生活写真。

这些正是咚铃伽舞的历史价值,符策超评价说,黎族人民崇拜自然、崇拜祖先、更崇拜英雄。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黎族人民长期居住在信息闭塞的深山老林之中,居住环境经常受到自然灾害和野兽的攻击,黎族人民需要勇气来战胜各种自然灾害,因而英雄成了人们心中追求理想信念的偶像。黎族的青年男子极具武士精神,他们剽悍、勇敢、执着、善良,为了理想和信念,他们敢于斗争。舞蹈体现了黎族人民的传统美德。

咚铃伽舞的重现,再次使人领略到黎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深厚与渊博,领略到黎族民间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有专家这样评价说:从琼中地区的咚铃伽舞来看,它与流传于保亭、五指山、陵水和乐东等地的钱铃双刀舞在基本动作和韵律上是相同的,流传于各地的钱铃双刀舞是否由咚铃伽舞发展变化而来,咚铃伽舞的重现,对探讨黎族各种舞蹈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记者 于伟慧)

族舞蹈

他们是让民间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的人,他们是活着的历史精华——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民间文化历史的“活化石”。而他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主角,是漫漫岁月长河中,传统文化能走下去的“提灯人”,照亮着传统文化从古走至今的路……

他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黎族舞蹈是黎族人民在海南岛这个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条件中,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积淀而形成的。黎族社会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经济生活、劳动生产、反抗斗争等等,都可以从舞蹈这个角度上得到一定的展现。在黎族传统舞蹈中,所反映的内容和所涉及的范围较广,有祈神求福、驱魔祛病、生产劳动、社交娱乐、婚恋生育、丰收节庆、英勇斗争等,它们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从其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和性质看,黎族传统舞蹈可以分为五大类型:宗教祭祀舞蹈、生活习俗舞蹈、娱乐喜庆舞蹈、生产劳动舞蹈和英勇斗争舞蹈。

1、宗教祭祀舞蹈

舞蹈的起源都有一个共性,即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在其形成的初始,总是与宗教、巫术密不可分的。

黎族宗教祭祀舞蹈多与驱鬼除魔、超度亡灵有关。不论是人本身的生老病死还是居家旅行、生产劳动等都离不开宗教祭祀舞蹈。这种舞蹈一般都是在晚上进行,舞者多为宗教职业者。由于渲染的是人、鬼、神三界的关系,因而整个场面气氛极为凝重肃穆,舞者十分虔诚投入,配上古朴的舞蹈动作、低沉的音乐和颤抖的念经声音,使围观者也仿佛跟鬼神进行了一次生与死的较量。黎族社会在宗教信仰上基本处于原始宗教阶段,这种信仰反映到舞蹈,使黎族舞蹈更具浓厚的迷信色彩和远古巫风特点,众多的黎族宗教祭祀舞蹈便是如此。

如“捉鬼舞”、“五风舞”、“傩舞”等。

2、生活习俗舞蹈

黎族作为海南岛的最早居民,在海南岛这种自然环境条件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

生活习俗舞蹈,由于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黎族社会中也有一定的地位。从生活习俗舞蹈的形式和内容上看,它应该属于宗教祭祀舞蹈的延伸,是宗教祭祀舞逐步向娱乐喜庆舞蹈发展的一种过渡形式,朝着娱人多于娱神的方向发展。

如“祝福舞”、“平安舞”、“打碗舞”等。

3、娱乐喜庆舞蹈

娱乐喜庆舞蹈,是黎族人民喜闻乐见的群众性舞蹈。

每当夜幕降临,黎族群众(特别是青年人)便成群结队,在家门前、晒谷场或林中、溪边,伴着欢快悦耳的歌声,清越透亮的哩咧(黎族竹管乐器)声,铿锵有力的锣鼓声,节奏强烈的竹木敲击声欢呼跳跃起来。人们欢歌笑语,手舞足蹈,汇成一支欢乐的交响曲,震撼山谷,激荡人心。娱乐喜庆舞蹈一般在农闲时进行,多出现在节庆、丰收、婚嫁、添丁等场合。

如“踏青舞”、“打柴舞”、“猴子舞”等。

4、生产劳动舞蹈

舞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自古以来劳动和劳动对象始终是舞蹈表现的主要内容之一。

生产劳动舞蹈在黎族中倍受喜爱,因为生产劳动舞蹈体现的主要是人们的劳动场面,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和自我发挥的机会,它无论在取材方面还是在表现形式方面,都来得更加自由,可以不受年龄和地理环境的限制。

如“舂米舞”、“钱串舞”、“赶鸟舞”等。

5、英勇斗争舞蹈

公元前110年,西汉第一次在海南岛上设立郡县。与此同时,也拉开了黎族及其先民与封建统治政权反抗斗争的序幕。

黎族人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持续达2000多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黎族人民获得翻身解放,黎族人民当家做主。多年的反抗斗争,对整个黎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英勇斗争舞蹈的形成,只不过是这种影响的必然结果之一。

如“咚铃伽舞”、“打曲舞”、“双刀钱铃舞”等。(于伟慧 辑)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推荐阅读
 
 
 
>>返回首頁<<
 
靜靜地坐在廢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無際,忽然覺得,淒涼也很美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