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亭,朝鲜人。长征出发时任第一纵队第三梯队司令员。黎平会议后,部队整编,武亭调任红三军团炮兵营营长。
近来有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把法国传教士阿·勃沙特也列为参加长征的外国人。勃沙特算不算参加了长征,首先应看他是怎样到长征队伍中去的,是不是红军队伍的一名成员。据有关资料介绍:"1934年10月,身为贵州镇远教堂的英籍牧师鲍斯哈特(即勃沙特)及贵州旧教堂的加拿大籍牧师A·海曼,因'间谍'嫌疑被西征入黔的红六军团扣留,嗣后并随红二、六军团行动,直到1936年4月12日......在云南境内将其释放。"勃沙特等被红军扣留"是由于一九三四年圣诞节一次草率的逃跑行动"。可见,勃沙特在红军队伍里是"被一根绳子拴在一起","非出于自愿"的。
当然,勃沙特被红军扣留期间,曾为红军翻译了一张法文版贵州省地图,做了点有益的工作,但不能因此牵强地把他列为与敌浴血奋战的红军队伍中的一员,更不能把"参加长征"这一无上光荣的经历加在他身上。美国名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把勃沙特称为"长征队伍里的局外人"是比较恰当的。
综上所述,真正参加长征的外国人仅在红一方面军里有:李德、洪水、毕士悌、武亭。除李德是欧洲人外,其他三人均为亚洲人。
红军长征路上,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我读过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轻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队伍的优良品质了。
里面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