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
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
同一段中,出现了两个同音的“闵”与“悯”,高中课本对“闵“的解释是“闵”通“悯”。那既然当时已经有“悯”,那为何不直接用,而用了“闵”呢?谁能帮我解释这个问题。
參考答案:当时虽然是有了个“悯”,但是两个字的字义还没有现在的明确,所以是可以通用的,所以就写作了“闵”。鲁迅的文章不也有很多通假字嘛。就好像现在“像”与“象”,有时也让人搞不清到底是“形像”还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