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楼点燃起辛亥革命的熊熊烈火,并席卷全国,清廷已面临灭顶之灾。袁世凯东山再起的机会也终于来到了。
武昌起义后,清廷命令陆军部大臣荫昌率领北洋第一军、第二军南下镇压,然而北洋
军是袁世凯的旧部,荫昌指挥不动。同时冯国璋在接受命令的当天,秘访袁世凯,袁授以“慢慢走,等着瞧”的秘决。面对如此严重的形势,中外反动派心照不宣,深感清朝前途暗淡,一致要求起用袁世凯,挽清廷危局。清廷在1911年10月14日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督办剿抚事宜。袁世凯拒不就职并提出六条要求。
正当袁世凯与清廷讨价还价,相持不下的时候,武汉革命军功克了刘家庙,光复湖北大部。接着,湖南、陕西、山西等省联翩独立。清廷眼看要葬身于革命的火海,不得不接受袁世凯的全部条件,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组织责任内阁,袁世凯于11月11日立即出山,开始对革命进行疯狂镇压。
袁世凯在夺取了清朝的政治、军事大权后,立即南下湖北孝感,督促冯国璋向革命军疯狂进玫。11月2日,冯国璋攻下汉口,为了发泄其对革命的仇恨,纵火焚烧了长江经济中心汉口的繁盛市场。黎元洪属于被革命洪流卷进来的旧官僚,曾任武昌起义前的鄂军将领,起义后被推举为临时都督。但是在袁世凯诱降活动中,也表示要推袁世凯为“第一任之中华共和国大总统”。
12月1日,在英国领事馆的撮合下,革命军与袁世凯双方宣布停战三日。最后在12月9日双方分别派遣伍廷芳和唐绍仪在武汉正式议和,18日又改在上海进行谈判。议和的谈判曾受到一些激进的革命党人的坚决反对,而大多数旧官僚、立宪派和温和的革命党人主张议和。张謇、赵凤昌等更是推波助澜并操纵谈判,竭力散布对袁世凯的幻想,制造妥协气氛,迫使革命党人向袁世凯屈服。袁世凯的阴谋也得到了英、美、日、俄、德、法等国的支持,并迫胁革命党人“必须尽可能迅速地达成足以停止目前冲突的协议。”
但是,12月25日孙中山自海外回国。孙中山的到来,极大地鼓舞了广大革命党人的勇气和希望,一致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恼羞成怒,撒消了唐绍仪的议和代表资格,并唆使北洋将领姜桂题、冯国璋、张怀芝等联名通电,“誓不承认”中华共和制度、政策等,欧美列强也在一旁帮腔助。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本来就对帝国主义和袁世凯抱有幻想,纷纷要求重开谈判,委屈求全。在革命党内妥协势力的胁迫下,孙中山被迫让步,表示只要“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绝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以后又通过谈判,达成优待清室的八款条件:清室退位后暂居故宫,仍用皇帝尊号,民国政府以外国君主之礼相待,每年提供四百万两(元)费用,并特别保护其原有私产,以后移居颐和园等等。
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2月13日孙中山宣布辞职,推举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终于成功地夺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与此同时,黎元洪被选举为临时副总统。孙中山与袁世凯的斗争还在暗地展开着。孙中山提出袁世凯必须到南京就职,使袁世凯脱离北洋老巢,使其无法施展阴谋诡计,并以《临时约法》和其他民主制度加以约束。2月18日派教育总长蔡元培为迎袁专使,偕同宋教仁、汪精卫等八名欢迎员前往北京“专迎大驾”。对于孙中山的要求,袁世凯表面上表示同意,暗地却采取种种手段不离北京。在内外的强大压力下,孙中山不得不表示让步,提请参议院通过决议,“电见袁总统在北京受职。”
3月10日,袁世凯通过种种威逼手段实现了迁都北京的目的,在北京宣誓就职。23日组成了以唐绍仪为总理的新内阁。英国公使亲自参加了袁世凯的就职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