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美国的那个股神
參考答案: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巴菲特再次以他标志性的资本运作吸引了市场的关注,这一次,他的目光停留在能源业。
5月24日,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萨威公司旗下的中部美洲能源控股公司宣布,将以94亿美元从苏格兰电力公司手中收购美国西北部最大的电力供应商——太平洋公司。此次收购是自1998年买下通用再保险公司以来,巴菲特最大一笔的买卖。根据协议,中部美洲能源控股公司将支付给苏格兰电力公司51亿美元现金,其余43亿美元将转化为净负债和优先股。交易完成后,苏格兰电力公司将向股东派发45亿美元的红利。拥有太平洋公司后,美洲能源控股公司可将其在美国6个州的160万客户扩展到俄勒冈州和犹他州,并将打造一个年销售额超过100亿美元的能源巨头。
“股神”的再度出击一石激起千层浪,好事者不无居心地宣称:巴菲特的投机回合回来了。表面上看,巴菲特在国际油价一路狂飙、能源危机一触即发、供给冲击卷土重来、滞胀魅影若隐若现的微妙时点染指敏感的能源业,的确有点跟风炒作的嫌疑。而最新经济数据显示,能源市场回暖让这种嫌疑似乎得到了更多时效性的支持。在美国劳工部5月18日公布的报告中,美国4月份的CPI上升了0.5%,升幅高于经济学家预期的0.4%,通胀抬头的原因是4月份美国能源价格上涨了4.5%,为2003年3月以来的最大月增幅。
但深入分析,巴菲特进军能源业并不能算是追涨杀跌的投机行为,本质上看,这不过是巴菲特美妙投资的最新案例。投资和投机这两个不易分辨但又迥然不同的经济概念,在巴菲特的哲学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和区分。
首先,投资看重的是长期内的稳定回报,而投机仅仅是短期内对风险因素的技术性套利。如果巴菲特在原油期货市场上一掷千金、几进几出获取巨额利润的话,那么这种榨油机式的行为绝对可以说是对能源市场的投机。但事实却是巴菲特并没有试图利用能源衍生金融产品的价格波动而牟取暴利,而是通过投资、经营基础产业的形式增加能源市场的供给,以促进能源市场价格稳定的手段谋求长期的、整体行业的成长性获利。这种目光长远的投资战略绝非鼠目寸光的投机把戏。
其次,投资追求的是“双赢”发展路径,而投机在利用风险的同时,创造了更多的经济不确定性。能源市场近一年来的价格波动,用市场眼光来看就是“供不应求”的直观体现,巴菲特进军能源行业无异于给“看不见的手”提供了助力,供求在趋于平衡的过程中不仅减轻了能源风险的负面影响,也给巴菲特旗下公司的成长创造了合意的外部环境。而投机势力擅长的不过是损人利己的方式,在推波助澜、兴风作浪获得暴利之后抽身而出,只留下身后满目狼藉的一池碎萍。至少巴菲特从来没有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市场的崩溃和大多数人的痛苦之上,这一次也不例外。
其实,新近进军能源业不过是巴菲特哲学的一个最新范本罢了,以“股神”著称的巴菲特曾将其在股票市场的“生财之道”总结为:“当我投资购买股票的时候,我把自己当作企业分析家,而不是市场分析家、证券分析家或者宏观经济学家。”巴菲特从不名一文到富可敌国,自始至终总是在资本市场上寻找着价值被低估的股票,而他对利用技术分析、内幕消息进行投机总是不屑一顾,这种可以称之为过于自我的投资理念却让他长期获利。
巴菲特在股市的成功,依仗的是他对“基本面”的透彻分析,而非对“消息市”的巧妙利用。正是因为有巴菲特这样“老实本分”的投资者,正是因为市场对巴菲特理性投资行为的高额回报,使得美国的资本市场成为世界上最稳定、最成熟、最有活力的金融市场;作为经济“晴雨表”的美国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健康,反过来又对经济产生了良好的反馈作用,成为美国经济长期保持强势的根本保障。
因此,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资本市场,稳定的资本市场认可的是理性的投资行为。世界上各个角落里发生的金融危机,都从反面证明了一个以投机为主流的资本市场只会有短暂的“虚伪繁荣”,长期内的金融动荡将会让整个国家经济遭受致命伤害。
巴菲特说过,“只有在潮水退去的时候,你才知道谁一直在游泳。”大浪淘沙之后,市场认定的王者是巴菲特,《财富》杂志就曾将其评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人,而巴菲特的简单哲学告诉我们:投资不是投机,这才是成熟市场的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