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著名研究机构纷纷抛出2005年全球经济将放缓的预言,当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周期性拐点的时候,纽约商品原油期货价格却在短短两周时间内连续刷新了历史记录。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以及对原油进口的快速增加,曾经被看作是国际原油新增需求中的重要因素。然而,中国的宏观调控和经济的回落趋势,并没有影响到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上升的趋势。去年以来,证券分析师们根据供求关系的分析总是得出油价将回落的预测,然而这些预测也总是被证明是错误的;他们也只能把错误的根源归结到国际游资的短期炒作上。现在问题的根源在于这些短期和偶然的因素为什么总能炒作得起来? 如果说供求关系是决定原油中长期价格的经济因素的话,那么,新世纪以来人们对人类依赖的非再生矿物能源即将耗竭的焦虑和担心,构成了期货市场上原油价格炒作的社会心理基础。这种焦虑和担心因中国、印度和巴西等人口大国的崛起,并重新改变着世界能源需求结构而强化了。对矿物能源在可计算年限内即将枯竭,而人类又没有找到可替代的新能源的普遍担心,改变了人们仅仅从供求关系角度对原油价格的预期,中长期预期中石油的稀缺性使得对任何短期油价的炒作都变得合理了。我们不要低估这种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力,它可以使油价在较长时期内脱离供求关系而获得支撑。 这使我联想起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批判学派。其中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定律成了该学派的重要理论武器。热力学两大定律让人类一喜一忧。热力学第一定律告诉我们,能量是守恒的、不灭的,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变到另一种形式。这样,人类的耗能过程不过是促使能量形态的转化过程,能量不可能耗竭。这岂不表明人类可以高枕无忧地滥用万世不竭的物质和能源了吗?然而热力学第二定律马上给滥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者一个耳光,能量只能不可逆转地沿着一个方向转化,即从对人类来说从有用的到不可利用的,从有效的到无效率的状态转化。"熵"是不能再被转化作功的能量的总和的测定单位。"熵"的增加意味着有效能源量的减少。能量只能沿着一个方向------即耗散方向转化,污染是熵的同一词。这一简单的物理学定律,具有着强烈的人文主义内涵,影响并改变着人们对经济增长的评价 人类的现代物质文明和经济发展,是奠定在由矿物燃料和特殊金属组合构成的物质--能量基础上的。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不过是利用特定的技术(人类的雕虫小技)在特定物质--能源基础上的能量转化过程。这种转化的技术和速度决定着"熵"的增加值。增长速度越快,技术越发达("技术"最终也可以归结到"速度"),消耗的有用有效的能源和原材料就越快,"熵"的增加也就越快,最终达到无穷大。热力学让人类的最终命运带上了悲剧色彩。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生灭,将是自然力的结果,非人力所能改变。个体的理性化抉择会导致集体的非理性,最终导致种系的灭亡。这是任何生命种群的自然命运。我们不关注这种结果。我们关注的问题是,在当前的经济增长模式下,人类只需要用几百年甚至几十年的历程就能消耗掉地球几十亿年来沉积下来的矿物能源和资源。 人类很早就在积极寻找新的替代能源。由矿物燃料和稀有金属组成的消费性能源基础有可能被可再生的太阳能和无穷尽的核能所替代。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并没有看到希望。太阳能无法大范围收集和使用,或者收集太阳能本身就耗费了太多的能源。发展核能的负面作用和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目前还难以估测。但是如果我们看看伊朗核危机和朝鲜半岛核问题在国际政治中的焦点地位,就不免会发问,发展核能源对人类来说是否是饮鸩止渴? 这一轮经济增长让中国人明白了能源和原材料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从中长期来看,我们缺的不是经济增长的动力,而是保障经济增长的能源原材料的供给。如果说在过去二十年中,体制和机制是我们增长的主要瓶颈的话,那么在未来发展中,能源和原材料供给将构成主要瓶颈。我们要加快发展,就必然要更耗材耗能。但是我们不能走美国人的道路,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最大限度地与自然和谐。 "熵"定律告诉我们,从自然角度讲,人类的生产和经济的活动,只不过是将可运用的有效的资源和能源向无效的资源和能源的转换过程,技术越发达,转化过程就越快。从效用角度看,能源总是会枯竭的。脱离供求关系的油价的上涨,是在现有矿物形态下能源危机的一种信号。这种信号会越来越强,会导致供求关系方法首先在全球能源价格分析上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