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此次人民币升值的幅度仅为2%,人民币升值对百姓的日常生活的影响在近期可能不会有明显的表现,但是可以预见:首先,物价趋向回落。人民币小幅升值,会平稳国内物价,方便百姓生活,购买进口商品可能也会便宜。
人民币升值给国内消费者带来的最明显变化,就是手中的人民币“更值钱”了。各种进口商品价格的下降,将突出表现在汽车和各种电子产品上,尤其是那些整体进口的汽车和各种电子产品。一些原计划购买国产商品的消费者,很有可能会转向那些价格下调的进口商品。
随着汽车、电子产品等各种进口商品价格的下降,国产的商品只能跟着下降,否则将失去市场。其他消费品的价格也将会随之下降。
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购买力增强主要是表现在国际市场上的,而非国内市场。因而在出国留学、旅游和培训等情况下,这一好处体现得更加直接和明显。百姓手中的人民币能够兑换成更多的外币,自然所能购买的商品或者服务也将随之而增多,这将会降低居民出国旅游、参与学习和培训的费用。
直观地说,人民币升值2%,就意味着人们在国外消费时的花费就会降低大约2%。由于人民币不是直接兑换的货币,因此具体省钱的比例还要看所去的国家和区域,甚至还要参照旅游地的物价水平。
如果人民币升值30%,意味着我们的出口一下子增加了30%的成本,出口相关行业和公司马上失去比较优势,出口出不去,产销不平衡,存货增加,资金周转不灵,规模小一点的企业恐怕立即出现生存危机。而且所有的进口产品一下子便宜许多,肯定会出现大量对进口产品的需求,反过来也冲击那些提供国内市场需求的行业和厂商。中国年进出口已经超过万亿,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第三大贸易主体。
更严重的是,我们经济体系中还存在显形和隐形的债务。特别是金融体系中的几个大窟窿:几万亿正在处理和必须马上处理的各大银行不良资产,以及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不良资产;另一个需要面对的大窟窿是证券公司,一个南方证券就是几十亿上百亿的中央银行再贷款,整个证券市场需要的再贷款很可能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如果不及时把这些窟窿堵起来,银行系统仍是“低资本充足率高不良资产”,面对一年后外国金融机构的竞争,恐怕不是靠“国有银行”这块政府信誉的招牌就能“平安无事”的。外国银行依靠其稳健的国际市场经营经验和优质服务,以及知名品牌,只要争取到目前20%高端客户中的1/4,国内银行就可能失去现有存款的1/4。如果届时国内银行的存贷差达不到要求,便有可能发生挤兑危机;还有证券行业的窟窿,不把挪用的客户保证金和国债回购以及委托理财造成的客户亏损用不留道德风险的方式处理好,证券行业可能成为仅次于银行的金融风险甚至金融危机的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