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中日友好是中国对日本外交的主线,是中国对日外交的一切行为的出发点。不可否认,对急于打破以美国为首的对华围堵,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这一方针政策是必要的。这也是老一辈革命家提出中日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原因所在,符合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以及前苏联解体,新世纪的反恐战争,国际国内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在对外关系及贸易交流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在当前形式下,再片面性强调一切为了中日友好,既不符合国家利益,也是不现实地。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国与日本争于打破隔海相阻的政治困局,作为日本来讲,争于与中国和解,以求得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进入中国市场,猎取中国的资源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同时,中国打破与美日的外交坚冰,是平衡与苏态势的重要砝码。所以,隐匿在中日关系下的问题尚能“搁置争议”。随着前苏联的解体,失去了共同对手的同盟之间的利益之争表面化,是必然的现象,更何况中日这对“露水夫妻”呢。
国家交往,本来就是赤赤裸裸地利益关系,没有永远地朋友,也没有永远地敌人,一切都是为了国家利益服务。所以,在日本明显增加对中国的敌意,挑起钓鱼岛屿、东海油气田、教科书等问题,公然要介入中国台湾问题的表现来看,中国与日本之间的矛盾激化已成为两国交住的主流。在这个时候,再三强调维持中日友好,不计成本的去维持中日友好,既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也使中国的外交长期会陷入被动,对中国的国家利益必将造成重大的损失,这是必需要反思的地方。
从中国与日本诸多纷杂的争执中可以看到,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日斗争是主流,一厢情愿地空谈中日友好是不现实的,也是根本不可能实现地。属于自己的利益不敢去维护,还有什么资格和能力来奢谈“崛起”?
那么,一个对日强硬的国家政策,符合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呢?一千多亿美元的中日贸易量对中国是不是十分重要?可以看到,在中国开放的几十年来,日本已在华建立了大量的企业,从进出口结构上看,中日之间的贸易,日本对华出口的是高科技制成品(不是技术)。中国对日出口主要以初级工业品、能源、农产品为主,日本是一个资源贫少的国家,对中国出口的依赖度要高于中国对其高科技产品的依赖性。能源等是不可再生的,而高科技产品市场中国却可以让出给欧共体、美国等,加深对这些地区和国家的影响力,日本则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到世界各地市场找资源,成本和效益都不如中国。况且一个交恶的中日关系,有多少国家愿意冒着可危险与日本人做生意,亦未可知,可以说,地缘关系和中日冲突的代价,日本比中国更付不起。现在的中日关系,是日本有求于中国,而不是中国有求于日本。
在这一种态势下,中国更不能为中日友好所缚住手脚,应该将优势转化为行动。在外交经济军事政治上形成合力,主动地打乱日本的布局,在中日的世纪竞争中占住先机,要勇于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利益。维护中国在东海在钓鱼岛屿,在台湾问题的主权和利益!为中国的崛起保驾护航!
只有做好充分准备,立足于打,才能在谈判桌上取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朝鲜半岛那一场打与谈,我们的前辈已经给我们做出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