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昂惕夫之谜
列昂惕夫(Wassily·Leontieve, 于1973 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于1953年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对美国40年代和50年代的贸易结构进行了分析, 对H-O理论进行了实证分析。
列昂惕夫使用的方法
列昂惕夫利用投入产出法,将生产要素分为两类, 资本和劳动,对200 多个子部门进行了分析,再整合为五十个产业部门, 其中有三十八个部门和国际贸易有关。 计算出每百万元的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的资本和劳动投入,其中美国的进口是利用美国的进口替代产业的资料计算的。
列昂惕夫验证及其结论
对H-O理论不曾怀疑的列昂惕夫用投入产出法两次对美国贸易结构进行具体计算,其目的是证明美国的对外贸易正是按H-O理论参与国际分工的。
但他两次的实证分析结果均显示: 美国出口商品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 而进口替代商品更具有资本密集型特征。由于这一结论与赫-俄原理背离,使西方经济学界大惑不解,并将此结论称为“列昂惕夫反论”或“里昂惕夫之谜”。
解释列昂惕夫之谜成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契机
对列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可以分为谜内解释和谜外解释, 谜内解释主要是在赫克歇尔-奥林理论的框架下进行的, 第一种是从要素禀赋和要素密集度入手,进行解释。 第二类是从H-O理论的假设入手,说明假设如果不成立,则理论不能成立;谜外解释则是在H-O理论的框架以外进行的。
迷内解释
列昂惕夫的解释——劳动力非同质;
要素密集度逆转;
自然资源稀缺;
迷外解释
资本密集型的需求偏好——从偏好角度
关税结构——政策角度;
要素密集度逆转
指生产的某种产品,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密集型国家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
同样一种产品属于资本密集型还是劳动密集型,没有绝对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