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多越好,今天截止!!请快些!!
參考答案:夜曲 夜曲的音乐形式,其创始人一般被认为是英国的约翰‧费尔德 他是出生於爱尔兰的钢琴家兼作曲家,在俄国度过他的后半生。他之为这形式的音乐命名,可能是取自天主教会的祈祷「夜祷」,不过在他心里,这曲式是他自己的创意:在低音部的和弦伴奏形上,高音部响出夜的寂静,以及梦般优雅的旋律。
萧邦一生写下了二十一首夜曲,其中的十八首是在他的生前分别以两首或三首成集而刊行的。很明显地,萧邦是承袭了费尔德的「夜曲」形式而作的曲。在他的初期夜曲作品中都有著费尔德的痕迹,不过其外型与内容方面都超越了费尔德。萧邦并不止是单纯地承袭了费尔德,而是使内容多样性,更加热情。换句话说,他是把费尔德的表现发扬光大,使之走上完璧的领域之功臣。
波兰舞曲 萧邦幼年时代及一八二六年少年期作品,都雀跃著活泼的童心,到了一八二七年的作品71的三首,已经有深深的诗情,作品26的两首波兰舞曲,则更加显著。其中作品22为萧邦赴巴黎之前,在维也纳作的,内容方面有意表示出钢琴高手的风格倾向。作品40的两首是很优秀的作品,作品44及53为真正的杰作。「幻想波兰舞曲」为一八四六年的作品,在这里萧邦的创作达到了一生最后成熟的境界。从这时代起,他的健康与精神已直接面对破局,次年他与乔治‧桑离别,因此也放下创作的笔。虽然如此,这首曲子并不欠缺灵感,萧邦的创作力却更加深刻,把心中的痛苦牵直地化作最优美的音乐。
马历卡舞曲 马厝卡舞曲为波兰乡土舞曲之一,也是克拉科维克舞的一种,相传是由此衍生出来的。但是马厝卡舞曲没有克拉科维克舞那麼粗笨,住在山区的克拉科维克人,在马厝维亚平原跳著这些舞曲,被叫做乖僻的克拉科维克。
马厝卡舞曲有两种形态,一种为声乐用,一种维舞蹈伴奏用。声乐用曲由两个部分组成,大体上前半部为小调,后半部为大调,有浪漫曲 风格的装饰。这种在波兰就被称为「为了歌唱」,原为3/8拍,速度比圆舞曲慢。节奏方面,以附点音符为其特徵,而且是强有力、温暖,多少带点威严。不过,现在的马厝卡舞曲一般都以3/4拍来写。萧邦的马厝卡舞曲是清一色全用3/4拍子写成。
就如同波兰舞曲一样,
练习曲 萧邦共有二十七首练习曲,包括作品10的十二首、作品25的十二首,及没有作品编号的三首新练习曲。据说那三首没有编号的,是萧邦的所有练习曲中,最不好的作品话虽如此,它们都具有自己的特徵。
『无比』两个字来形容。若与萧邦的其他作品比较的话,这些作品最显著的特色是,健康新鲜而又强壮。即是像浸浴在梦中所见的哀调之中,萧邦相当多的作品,特别是夜曲,也很难看到软弱无力、疾病呻吟的情绪。在练习曲中出现的特徵是多样性的,有的有显著的美的要素,有的有技巧上的目的,更有少部分是平衡了这两要素。这些乐曲中绝不欠缺什麼,这是萧邦的方法与手段,他的钢琴语汇的结晶。亦即,被拓广的和弦、拉长的琶音、半音阶的进行,对立节奏之同时结合等实在是不欠缺任何要素。」
圆舞曲 萧邦的一生写了二十一首圆舞曲,其中生前出版的有八首。还有在他死后,以遗作问世的一部分没有编号的,但是都与生前发表的一般,可以称得上是杰作。这些过半数的圆舞曲之未能在生前出版,原因不在於它的艺术价值,而是被与此有关连的各种私事所耽误。萧邦的圆舞曲可分为两大类别:其一为把实际的舞蹈理想化的作品,另一类为借用圆舞曲的形式作成的抒情诗。
圆舞曲,若与萧邦的其他形式作品相比较,演奏上并无多大困难,乐念亦不新奇,所以为一般人所喜爱。克拉克对这些圆舞曲的演奏法提出警告说:「不沉著的演奏家,经常忽视了萧邦的低音。虽然低音对圆舞曲亦具有某种意义,不过也非绝对性的,当然,粗暴的敲打亦无必要。要注意到基础的音,而从属的和声应该弹轻些。
奏鸣曲 萧邦著有钢琴独奏用奏鸣曲三首,其中一首写於十八岁,属於作曲的练习曲,曲中并没有显出他的独创性。其他二曲为萧邦最圆熟期的作品,可以说是他的作品中杰作之杰作。
而降b小调,作品第35号,是一八三九年马约卡岛旅行之后所作。b小调,作品第58为五年后的一八四四年所作。
作品35号,以及b小调,作品58号,两首奏鸣曲,在发表的当时曾有许多类似「萧邦并没有完全修习奏鸣曲形式」的批评。
,把这说法改变语气来说的话是:「这奏鸣曲的四个乐章,相互之间全无连系,不过是很勉强地把他们集在一起罢了,根本就没有奏鸣曲所必备的组织,及有机的要求。」这样的责难并非不能接受,不过舒曼的这些话,或许也是对萧邦的抒情及优异灵感的强调吧!
叙事曲 萧邦一共写了四首叙事曲,完成於一八三一年至一八四二年之间,亦及二十一岁至三十二岁那段充满了活力的青年时代。
这四首叙事曲可以列入萧邦的杰作,与另外四首诙谐曲同样地,创造了新的曲式与内容。但是,犹如诙谐曲一般地,并无模仿传统的古典形式,却也不是吐露了抽象的、主观的感情,更没有波兰舞曲那种乡土的要素所规定的曲式。
叙事曲的形式非常地自由。这四首曲都同时采用了三拍子系统而成为唯一共通的地方:第一号g小调用6/4拍子,其他三首均为6/8拍子,除此之外,在形式上可以说没有任何束缚。采用三拍子系统的原因是,在於表现这些曲子内容的态度,想叙述某种「故事」,而这种叙述又以这类拍子最为适合。
诙谐曲 诙谐一词意味著戏谑。不过萧邦的这些曲子并没有明显的戏谑感觉,也不是奇想曲。因为这些都在轻快中表示著什麼的缘故。
萧邦当时真是为了这些曲子之包含著某些嘲笑、侮蔑、挖苦之类的意味,而想取个新的名称。这些都是萧邦从心底赤裸裸吐露出来的作品,
诙谐曲本来是贝多芬继承自海顿、莫札特的小步舞曲,再经过发展而成的形式。主要的是用在奏鸣曲及交响曲的第三乐章。从普通舞蹈的轻快节奏,到伟大的德国巨匠们的手写下强壮的、有威力的情绪表现,可以说包罗万象。但是,孟德尔颂却把它改变为奇想曲,投入轻快优雅、幻想式的感情。不过,舒曼的有些曲子倒是更接近於萧邦的型态。
即兴曲 萧邦一共写了四首即兴曲。在这些小曲中我们将可以看出萧邦所发挥的天才。「即兴曲」一词,一般是指作曲家未经事先预备而临时作成的乐曲,也可能是一时灵感的创作。不过,萧邦的情形却非常地自然,相当自由,但也不是无规则的发展,而是有著明显统一性的作品。因此哈聂卡说:「萧邦的即兴曲,是在自由性之中,有著一贯的形式。看起来像是自由、独特,却可以感觉到构成上的严密。」
萧邦的四首即兴曲以第一首的降A大调与因「幻想」即兴曲而出名的升c小调作品66遗作最为脍炙人口,这两首作品之演奏能被称为是上乘的还不多。因为内容深奥,真正地富於幻想,彻底地具备了即兴要素的是第二首升F大调,这也是萧邦全作品中最优秀的一首。第三首降G大调作品51虽然很少被演奏,却隐著蛊惑的内在美。
前奏曲 萧邦的二十四首前奏曲〔作品28〕全由不同性格、形式和性质的二十四首乐曲组成,从C大调到b小调,以相异的二十四个大小调作曲,其排列为五度循环。〔如第一至四曲分别为C→a→G→e等调性〕每一曲若从全体的构成看来,都保持了相互间调和的关系,而音乐的乐念却不会有长一行短一行的现象。所以虽然每一曲看来都有片段的姿态,其实乐曲的内容却非片段的、未完成的东西,或许应该说它是完全地是完成了的作品,是经过磨鍊的、选择的小品。
各曲以一个短小的乐念为中心而构成的比较多。但是乐念并不是只做单纯的反复而已,这是依萧邦的感情做惊人的发展,并不做演奏技巧的展开。
此外,除了作品28的二十四首,萧邦另外单独发表了一首作品45的升c小调前奏曲。萧邦主要是因为除「前奏曲」别无适当的标题,才以此名来发表。事实上,这首曲子比作品28的任何一首都还要像前奏曲。从内容来说,称它是即兴曲也很适当,这是由於此曲有巧妙的转调之故。
协奏曲 萧邦的作品中,只有仅少数的非钢琴独奏曲。他的第一号e小调协奏曲比第二号f小调晚一年完成,在技巧上亦较之灿丽得多。第二号协奏曲较富浪漫的幻想感觉,尤其是第二乐章被称做「爱人的画像」,便是将他所爱的人——康丝坦琪亚的神韵与风姿,巧妙地描绘出来。第一号协奏曲是1830年十月十一日,萧邦在远离波兰前,在华沙举行的告别演奏会上;而第二号则是在1830年的三月十七日,萧邦自维也纳归国后的第一次演奏会上,皆是他亲自弹奏钢首演。
船歌 Barcarolle是他在1846年内,所完成的三首著名作品之一,在此之后,便不复有闻名作品传世。在这时他所作的曲中,已经没有与George Sand热恋时轰轰烈烈而奔放的感觉,取而代之的是种更加沉稳、深邃的境界。萧邦虽采用威尼斯船歌特有的节奏,却不以描写方光明媚的义大利及乡土色彩为目的。这是「坐在船上,只知道自己天地的一对恋人,情意绵绵的戏剧性对话」。
整首Barcarolle中,速度、音型及强弱起伏并不甚大,和弦的使用及变化上亦相当地单纯,几乎可以说,全曲就在相当平静的状态下自开始迄结束。通常,Barcarolle的曲式都是短短四、五分钟,甚至更短的形式小曲,萧邦的这首曲子亦保持了此种特性。只是,它长达八分多钟的时间及所谓异於「风情万种」之风格,使得在音乐的诠释上,愈增添了几分难度。典型的Barcarolle为6/8拍,其强拍在第一拍,弱拍在第四拍,萧邦则变更为12/8拍,把强拍放在第一拍及第七拍,弱拍在第四拍及第十拍,并且延长其旋律线,使之更为流畅。
本曲的演奏必须具备完璧的演奏技巧。流畅不间断的节奏,第一段与中段不甚明确对立的这首乐曲,虽然每个细节都很优美,或许容易听来冗长单调也说不定。这是萧邦全部作品中最要求表现手法及用头脑,用心来演奏的难曲之一。
幻想曲 萧邦曾作过一首幻想曲,而且被承认为他的杰作。乐曲於一八四一年在诺安的乔治‧桑住宅完成,当时两人正过著幸福的爱情生活。
尼克斯说:「萧邦的天才正达到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他在情势可能范围内,发挥了一切威力的光辉期。」又说:「这是萧邦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奏鸣曲、协奏曲之类确定的形式构想,并没有妨碍到他自由发展的乐念,这首作品充满了蛊惑、怪异。怪异是热情与势力,加上幻想而作成,没有比幻想曲的名称更恰当的了。那充满爱情与憧憬的音乐,从耳朵直传到我们的心脏,吐露著某种人类激烈的抑制。谁能从曲中窥视到作曲家虚弱的病身呢?这不是暗示著『巨人鞑靼』吗?」
乐曲的形态类似於他的叙事曲。不过,叙事曲全部采用的是三拍子节奏,这三拍子本有著不可避免的叙述故事的形式,其结果形式也就具有了叙述性。但是萧邦在这里并不叙述古老的传说或爱情故事,他所谈及的是自己的现实生活,颇有戏剧的重大事件,当然也不像诙谐曲之作者的自我表现,而是记述作者也是事件中的一个重要的角色;并且也不是波兰舞曲的波兰乡土感情,而是一般的感情。
摇篮曲 虽然萧邦只写作过一首摇篮曲,这首乐曲却是把钢琴建筑成钢琴独特惊人的音的世界,犹如空中楼阁那麼稀有的产物,不论是和声的、旋律的,以及低音部的节奏,贯穿全曲的是全音音阶,旋律只有一简单的乐念及应对的对位旋律而已。这首乐曲所表现的,便如摇篮轻轻地摇著,用单纯的旋律装饰及变奏架构而成。
摇篮曲中不变的,不止是节奏,和声组织除了一个地方外,也是不变的。各小节最初的三个拍子为主音的三和弦,其次的三个拍子则维持属七和弦。有变更的是最后的渐弱,下属音的三和弦。乐曲之严格采取以四小节的旋律来处理,不断地令人感觉有韵味。这处理是用了装饰音、花音、颤音、滚奏,以及半音阶的上行与下行。共有十六次的变奏,但不是照乐节的变奏,而是不间断的连续运动,有著抒情的本能。尤其最后自然消失般的终了表现,非常完美,附点二分音符的属七和弦之以主三和弦来解决,可以说是非常绝妙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