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两个典故。先说唯楚有才,于斯为盛!
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年),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 ”嘱诸生应对。正沉思未就,明经(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这幅名联就此撰成。
上联“惟楚有材”,典出《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全联的意思或可理解为:楚国是个出人才的地方,岳麓书院更是楚国英才齐聚之会所。
星星之火,可以燎燃!
这是《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的一篇文章的题目。这篇文章本是毛泽东给林彪的一封信,是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认为中国革命的力量虽然弱小,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是可以取得胜利的。这些原因就是:中国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第一,中国处于多个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控制之下,统治者内部是分裂的;第二,中国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反动力量集中在城市,不能控制农村,革命力量可以在农村发展;第三,中国有过一次大革命,在农民中有影响;第四,一定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第五,红军的领导正确。
一九四八年林彪向中央提出,希望公开刊行这封信时不要提他的姓名。毛泽东同意了这个意见。在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版的时候,这封信改题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名批评林彪的地方作了删改。
因此,“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意思就是:虽然现在的力量很弱小,但是经过发展,就一定会发展起来成为强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