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作伪方法分为:常见古玉器伪造法和常见人工染色法
『常见古玉器伪造法』
仿造古玉器的方法极多,从大的方面来说可以分为"古玉后作"和"新玉仿古"。
古玉后作包括"古玉改作"和"古玉后雕"。
古玉改作
古玉改作不易被识破,且能以次充好,因此被作伪者经常使用。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古玉大件,器形完整者总是凤毛麟角,出于各种目的,改作者尽量按原来器物的造型及纹饰改作成零星小件,或对残器进行补整,对容易暴露庐山真面目的斧凿之痕,重点进行染色、褪光。如一块已经破碎的玉璧,玉贾认为如果照原样出售,大多无人问津或即使有人愿意收置,买方也不可能出高价,于是,往往根据其残破情况改作,如缺一半则将尚存的改作璜,如缺一小部分,则改为玦,如果口残缺则磨去一层改为瑗,若是外边残缺,则磨去一层改为环。至于补整也不少见,如一件系璧破碎了,则截取完整部分而以颜色相仿的玉甚至是金银补之,这种方法,在爱玉成癖,嗜古成风的中国很早就曾屡屡发现。
古玉后雕
古玉后雕指利用未成器形或器形不规整、雕琢不精的古玉进行加工。将素面的或一面有纹饰一面素面的古玉器,重新切磋,雕琢纹饰。素面的玉斧、玉圭、玉璧、玉璜乃至玉琮等古玉器是被较多选用的器物。利用新发现的古玉,或加工粗糙的古玉仿造古玉器,据调查,有时高达伪制器的十分之一。
新玉仿古与古玉后作的区别,顾名思义,一为新玉,一为古玉。新玉仿古也可以分为二种,我们称之为"新玉臆古"和"新玉摹古"。
新玉臆古
宋代开仿古之先河,所仿古玉似古非古,有时甚至是不伦不类。这在考古资料严重缺乏,断代知识刚开始积累的宋代,确实是难免的。后代仿古者,包括宫廷仿制,也往往采用宋元时代考古图录如《考古图》、《古玉图谱》等摹绘的许多古玉形状、纹饰仿制。如根据宋聂崇义的《三礼图》中的玉璧图仿造古璧;刻若干株蒲草的所谓蒲纹玉璧,琢几棵稻穗的所谓谷纹璧,此类"杰作"早已贻笑大方。由于此类图录缺乏考古依据,许多又是"拍脑袋"发明,一些稍有考古知识者就能明辨,但是由于时代久远,器物本身已成了研究仿古玉器的重要资料,也不乏研究保存价值。由于这些仿古玉器是主观臆造(创造)的产物,我们称之为新玉臆古。
新玉摹古
新玉摹古是完全根据出土玉器的形制、纹饰用新玉摹仿制作的仿古玉器。在这类赝品中尤以宫廷玉匠精心仿制的玉器最难识别。因此,必须更认真谨慎地对待。清朝宫廷对汉代玉器的鉴定和认识极负盛名,所仿古玉器也以这一时期为多。仿造者从器形纹饰乃至雕琢技术都刻意模仿,甚至能逼真地模仿出汉代玉佩上的游丝跳刀方法,线条若断若续,往往使一些有经验的鉴定者也受骗上当。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