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简: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
《竹书纪年》
中国战国时魏国史书。原无名题,后世以所记史事属于编年体,称为《纪年》,又以原书为竹简,也称为《竹书》,一般称为《竹书纪年》。晋太康二年(281) ,一说咸宁五年(279)或太康元年,汲县 (今河南卫辉市西南)人发现了一批写在竹简上的古书。盗墓者不以为意,往往散乱。后来官府前往,又收书不谨,多毁落残缺。《竹书纪年》是其中较完整的一种。竹简长度为古尺二尺四寸,以墨书写(或作漆书,亦即墨书),每简40字。《竹书纪年》凡13篇,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至今王二十年为止。晋中书监荀勖认为今王是 魏 襄王 ,古墓即魏 襄王之墓。由于竹简散乱,以及战国文字于时即已不能尽识,《竹书纪年》的整理仍存在争论和问题。晋惠帝时秘书丞卫恒又从事考正。因此,《竹书纪年》当时有初释本和考正本两种,也可称为荀和本和卫束本。一般通行荀和本。《竹书纪年》有不少地方与传统记载大异,比较接近史实,有的还与甲骨文、金文符合。《纪年》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在中国史学史上也是一部重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