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学校要上交一份报告,关于改进课桌椅的,请大家帮帮忙,今天就要的,请大家在各方面帮助一下,主要写一下现在的课桌椅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谢谢大家啦!!!
參考答案:别让未来的脊梁弯曲——课桌椅的改进》
作者:沈涓 上… 文章来源:网上 点击数:92 更新时间:2006-12-1
一直不能认同以操作技能训练为主的《劳动技术》课。在我看来中,基础教育中的《劳动技术》课更重要目标的是让学生懂得并学习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去创造更加美好的事物。即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不便时,有自主开展技术活动的意识、欲望、习惯和最基本的手段。
技术设计是技术活动(技术发明与技术改进)的核心环节。技术设计能力是技术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技术设计能力是不能通过简单的听讲、记忆来获得发展的,必须通过一个真实的实践活动,来感悟智慧,把握技术的真谛。
基于以上思考,我在高中《劳动技术》课的教学中设计了《别让未来的脊梁弯曲——课桌椅的改进》教学单元。教学活动的过程根据设计活动过程主要环节展开:
1)确定一个技术课题。
2)搜集有关信息资料。
3)提出设计建议,形成不同的解决方案,并对其做出选择。
4)实施解决方案。
5)评价方案及结果。
6)交流方案、问题及结果。
以下是我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对一些问题的思考――
1.为什么选择网络主题探究教学模式?
作为一个以技术能力为主的学习单元,我考虑:
首先,技术能力必须在实践中发展。选择主题探究模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自主创造的过程中感悟技术设计。其次,技术设计活动需要大量的资源。网络丰富的资源提供了可以便捷存取的、有质量的信息。这让学生能有效地收集信息,进而能够分配更多的时间用于解释、分析信息。第三,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引导和支持,尤其是对于长期习惯于接受式学习的学生,这种支持更是必不可少。教师只有全面深入的介入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在必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帮助,自主的学习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网络主题探究模式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学习活动方案,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提供必要的思维支架和相关资源,这样学生的自主探究就有了一定的方向性;课堂教学活动保证了师生、生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与反馈,便于教师直接把握学习者的思维火花和发展状态,结合BBS讨论区的师生交流,进而及时调整教学辅导策略;通过这样虚实融合,学习者能够遵循一定的思路探究下去,逐步发展思维能力。
2.如何建立“支架”?
能否搭建合适的“脚手架”取决于教师对学生思维节点和发展跨度的把握。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到学生在技术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设置了相应的“支架”。
(1)引导学生关注本质问题,给需要解决的问题排一个序。
技术设计是一项综合实践活动,它涉及到问题的许多方面。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较为集中的问题是学生面对问题时不知道从何着手处理问题,或者关注了问题的具体方面而忽略了本质的问题。
为此在教学单元的第一部分通过头脑风暴法集体讨论来定义问题:“这个问题中包含了哪些重要的问题?哪些是需要最先解决的基本问题?……”。导引学生思考。可以确保每人对将要探索的问题都有清晰的了解。在教学设计中通过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的方法,我们预设了元认知支架:
1)问题是怎么产生的?
2)现有的课桌椅存在哪些问题?
3)课桌椅的问题不解决好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4)这项设计牵涉到哪些科学知识?
5)完成好这项工作还需要哪些专项技术?
6)为什么现在的课桌椅同学们感觉坐着不舒服?主要的问题出在哪里呢?
7)真的有必要对现有课桌椅进行改进吗?为什么?
在实际的课堂讨论中,学生一共提出了近80个问题,我不加任何评论把这些问题一个一个罗列在黑板上,然后请学生对问题进行归类。当讨论即将结束时,再问学生:哪些是需要最先解决的问题(最重要的或最基本的问题)?请给这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排一个序。学生都很顺利地得到了自己的答案。
(2)通过学习记录中简单明了的提示,导引具体的思考与操作。
学生考虑问题一般比较简单。比如桌子的尺寸小了就加大,至于由于桌子尺寸加大而产生的连锁反应,诸如教室可容纳人数减少、教育成本增加等因素则很少考虑。在学习记录中,通过问题“我的设计试图解决哪些问题?设计时必须考虑哪些因素?有没有其它的影响因素?”,提示学生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学生设计往往是根据问题很快给出一个解决方案完事。只求有解不求最佳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在学习记录中要求至少给出两种以上的方案,并要求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方案做出评价。
其它还有如信息记录、信息搜索方式的提示等。
3.如何体现专家思路?
网络主题探究模式要求通过一个真实的任务引导学生像专家一样去思考问题。
在技术设计中,通常需要收集同类设计产品的资料并加以研究,找出有用的资料,比如应用材料、功能、造型、价格以及限制等。一方面寻找已有设计作品的“缺陷”或“不足”可以激发设计灵感,另一方面,了解已有的设计也可以避免重复前人的工作。因此在技术设计过程中,查阅专利文献是相当重要的。按照在“一个真实的任务引导学生像专家一样去思考问题”的要求,在设计前指导学生进行专利检索无疑是必要的。然而,我担心,过早的接触专利文献,学生会发现他们所能想到的方案别人几乎都已经提出来了,于是失去了继续设计的兴趣。如果这样单元学习的目标就难以很好实现。
我以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不断的超越自我实现个人意义上的创造才有可能最终实现社会意义上创造。教师任务就是帮助和激发学生像专家一样发展设计的意念。所以在教学单元设计中,有意识地回避了查阅专利文献这个环节,让学生大胆想像、大胆创造。如何利用网络进行专利检索则放到下一个教学单元中去解决。
体现专家思路是不是机械地经历几个线性步骤,而是要根据学习者的心理特点,非线性地渐进发展。
4.不同交流方式的选用
当我第一次听说在课堂上使用BBS进行讨论时,曾经非常纳闷:师生同在一个时空,完全可以面对面地进行思想交锋,为什么要在交流者中间人为的设置一道技术的屏障呢?语言的直接表达不仅省时省力,而且说话者的语气、眼神、表情等都传达了一定的信息,这些长处是BBS所没有的。通过实践比较我们感到传统的课讨论方式和BBS社区讨论方式至少有以下不同:
a)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或对教师进行质疑一般必须征得教师的同意,至少也必须按一定顺序逐个回答或提出问题。一些同学由于没有被教师请到或受上课时间的限制不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而BBS无此限制,使每个同学都有了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甚至在课后仍可以继续发表。
b)由于BBS是基于网络进行的,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感兴趣时,学生有可能利用网络来了解他人的认识和查找权威的结论来说明问题。而在一般课堂讨论中,他们只能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来参加讨论。显然,边学习边讨论对学生的帮助更大。
c)在课堂讨论中,讨论的内容转眼即逝。一些同学可能因为没有听清楚或者暂时无法理解而对课堂讨论的内容难以得出自己的见解。而课堂讨论的内容无法重现,这些学生就很难在课后继续深入思考这些问题。
d)传统的课堂讨论以班级为单位,这个班级的学生不知道另一个班级的讨论内容。由于BBS具有记录功能,每位学生可以共享各个班级同学讨论的成果。从而其信息范围要宽敞得多。
在整个教学中,讨论的方式主要是课堂直接的交流为主,也部分采用BBS讨论。运用BBS突破教室的时空局限,BBS讨论成为课堂即时讨论的延伸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