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莎白女王重视工商业的政策对商人地位有什么影响?
商人地位的变化对社会发展有什么作用?
參考答案: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之所以极力鼓励发展工商业,是由于工商业在使居民富裕的同时也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税收。
西欧统治者之所以大力发展商品市场(推行重商主义),是因为发展商品市场对他们有利——他们可以从商品交换中获得大量税收。税收直接来源于商人的交纳,但根本上来自商业本身的盈利,而盈利来源于产品生产成本的差额(即“比较利益”或“比较优势”),生产成本的差额主要根源于自然地理条件。简单地说,两地之间基本产品生产成本的差额,必须能够有效补偿两地之间的运输费用和交易费用,商品交易才能够实现。实际上,西欧农、林、牧、渔基本产品的交易市场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几个世纪发展起来,完全得力于西欧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
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把大量暖湿空气运到欧洲西北部,终年盛行的西风又把暖湿空气吹向欧洲大陆,使西欧大部分地区形成典型的海洋性气候。位于大西洋中的英国和爱尔兰自不必说,位于大陆的法国、比利时、荷兰,气候也都温和湿润。西欧的平原和山脉大致东西延伸,海洋影响可以深入内陆。与同纬度的亚洲相比,西欧冬季温和,夏季凉爽,降水的季节分配也比较均匀。
但是,由于距海远近不同,欧洲各地的气候也有显著差异,从西到东,气候由海洋性逐步过渡为大陆性,降水量逐渐减少,年温差却逐渐增大。加上南北方向太阳辐射不同,西欧各地气候差异较大,导致自然产品的差异性非常明显。例如英国的主要部分大不列颠,大致是一个南北狭长的海岛,面积比中国的河南省大 不了多少,尽管东西方向狭窄,但气候却有重大差别:西部降 雨多日照少,适合牧草生长,于是发展了畜牧业;东南部日照多,气温高而降水少, 生长季节长,于是就发展了大麦、小麦等粮食种植业。法国幅员辽阔,面积达55万平方公里(河南省面积的三倍半),西部和北部为低地,受大西洋海风和暖流的影响,四季温和,雨量充足,海洋性气候特点明显;中部和东部地势较高,气候较冷,带有大陆 性。北部生产小麦和甜菜,南部适合生长葡萄,葡萄酒世界有名。荷兰、比利时面积分别为四万和三万平方公里,加起来也不到河南省面积的一半。但日照和降水的差别却很大,例如降水多的地方达1500毫米,少的地方才600毫米。这就造成有的地方适合种植业,有的地方适合畜牧业。
产品的多样性早在10世纪和11世纪就促使西欧人民开始了活跃的内部贸易。各地区间的贸易逐渐扩展为国家间的贸易,结果英国和西班牙的羊毛,法国和波罗的海流域的粮食,北欧的木材,北海、波罗的海的鱼类,法国的葡萄酒,都集中到这一地域的中心——尼德兰的大市场上进行交换。
西欧商品市场的发展还得益于费用低廉的水路运输。从整体看,西欧降水丰富而且均匀,所以河网密布,流量季节变化小,一年四季 都 适合于通航。古代在陆地上移动货物非常困难,但水路运费低廉(大约只等于陆路运费的三十分之一),同样的价格差异,水路市场的辐射半径可以比陆路市场的辐射半径大三十倍,所以辐射面积可以大九百倍。天然交通水道的存在,是西欧贸易发展的最重要的有利条件。不过,远距离的贸易也为沿途越来越多的财政勒索提供了基础。那时封建割据情况严重,沿途领主都设卡收税,通航河流上关卡林立,税费多如牛毛。例如14世纪时,(法国)罗亚耳河上有关卡74处,加隆纳河上有关卡70处,并且征税名目繁多,1200年时莱茵河上的通过税已经有19种,到1300年时更增加到35种以上。不过尽管有如此繁多的勒索,西欧远距离的贸易仍然发展了起来。从经济上说,因大量财政勒索而支出的费用,不过是贸易总收益在沿途有关人口中的再分配而已。由于各地之间比较利益大,运输费用低,商人在承担了沉重勒索后仍然能够盈利,这才是西欧商品市场能够发展的原始动力。在封建割据时代,远距离贸易的发展实际上养活了沿途许多有关的人口;而当统一的民族国家形成以后,帝王们自然可以从贸易中获得很高收益。十六世纪时查理五世皇帝统治着西班牙、德国和尼德兰的广阔地域,他十分注意保护尼德兰的工商业,尼德兰也因发展工商业而为查理五世提供了巨额税收。历史上英国女王伊莉莎白、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之所以都极力鼓励发展工商业,都是由于工商业在使居民富裕的同时也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