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是"三教并行"?
參考答案:唐代三教并行、不分先后的政策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唐初三帝(高祖、太宗、高宗)统治时期,其所实行的是三教共存、道先佛后的政策。第二阶段是武则天与唐中宗统治时期,其所实行的是三教共存、佛先道后的政策。第三阶段是唐睿宗统治时期,三教并行、不分先后的政策在此时正式形成,终唐之世,遂为定制。由于三个阶段所涉问题甚多,一篇文章难以容纳,因此我将三个阶段的问题共写成三篇文章。本文只谈第一阶段的问题。
(二)关于“三教”。所谓“三教”,按一般说法,是指以孔子为教主的儒教(孔教)、以释迦牟尼为教主的佛教(释教)、以老子为教主的道教(老教)。佛教和道教都是名副其实的宗教,不存在争论。但孔子创立的儒学是不是宗教,在历史上却一直有争论。从董仲舒到康有为等今文经学家和宣扬符命迷信的谶纬学家,都曾把儒学看作宗教,把孔子看作教主;而古文经学家则既不同意儒学是宗教,也不同意孔子是教主,并一直阻碍着儒学的宗教化。本文所谓“三教”,实际是指儒学与佛教、道教,文中之所以将三者合称为三教,只是为了称述方便而沿用一般说法,并非认为儒学就是宗教。
(三)关于三教中的“儒学”。产生于中国本土的儒学,其核心内容最后要落实在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等方面。在治理国家方面,儒学有三个要点:一是强调夷夏之别,认为“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论语•八佾》),重视华夏文化而轻视夷狄文化。二是强调等级之别,要求上下尊卑,井然有序,各安其位,不得僭越。三是强调忠孝,要求臣忠于君,子孝于父,臣子绝对服从君父。这三个要点,深深扎根于中国古代汉民族的思想中,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根本所在。与儒学相比,佛教和道教都不同时具备这三个要点。因此,自汉代以后的汉族统治者,无论其如何偏护佛教或道教,也没有任何人敢于彻底废除儒学或公开批评儒学的创始人孔子,都毫不例外地以儒学为正统意识形态。此正如《旧唐书•儒学传》所说:“(儒学)可以正君臣,明贵贱,美教化,移风俗,莫若于此焉。故前古哲王,咸用儒术之士。”即使入主中原的异族统治者,为了从思想上征服以汉族为主体的全国民众,也不得不以儒学为正统意识形态,元朝和清朝就是典型例证。所以,从表面上看,儒学的地位有时虽低于佛教或道教,但实际上始终在意识形态中居统治地位,而孔子的地位则是儒学地位的象征。
儒学在唐代君主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我们可用唐太宗在《封孔德纶为褒圣侯诏》中的一段话进行概括:“宣尼以大圣之德,天纵多能,王道藉以裁成,人伦资其教义,故孟轲称生人以来,一人而已。自汉氏驭历,魏室分区,爰及晋朝,暨于隋代,咸相崇尚,用存禋祀。”正由于儒学在唐代君主心目中的地位很崇高,因此唐高祖追赠孔子为“先师”,唐太宗追赠孔子为“先圣”,唐高宗追赠孔子为“太师”,武则天追封孔子为“隆道公”,唐玄宗追封孔子为“文宣王”等。与其他朝代的君主一样,唐代的所有君主,无论其对佛教和道教的态度有何不同,但对儒学都一致推崇。所以,唐代三教并行、不分先后的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在以儒学为正统意识形态的前提下,对佛教和道教之间的关系及地位不断进行调整,最后使之达到平等均衡的过程。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本文在论述时,不再谈论儒学,只论述唐代君主对佛教和道教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