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
回族的圣纪节
圣纪节,是回族的三大节日之一。相传,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诞生在阿拉伯太阴历象年(约公元571年)3月9日或12日,穆罕默德逝世于伊斯兰教历11年(公元632年)3月12日,据说与诞生的月、日相同,所以,伊斯兰教历的每年3月12日,是穆罕默德诞辰和逝世的纪念日,又称“圣忌”或“圣祭”。
回族穆斯林一般都将“圣纪”和“圣忌”合并纪念,俗称“圣会”。我国西北地区在过圣纪节时,侧重纪念逝世日,就像给先人过周年一样,诵经“尔麦里”,以示怀念。
节前,由清真寺里的主持阿訇讲一下过节的重要性和需要做的工作,之后,穆斯林自愿捐赠粮、油、肉和钱物,并指定若干人具体负责磨面、采购东西、炸油香、煮肉、做菜等。勤杂活都是回族群众自愿来干的、回族穆斯林把圣纪节这一天的义务劳动视为行善做好事,因此,争先恐后。
节日里,清真寺张灯结彩,挂起横幅,横幅上一般都用阿拉伯文书写纪念穆罕默德的字样。同时,还专门有七八个人身着节日礼服恭候在寺门内外,迎送来去的宾客。这一天,回族群众聚集在清真寺诵经、赞圣、礼拜。并有阿訇宣讲穆罕默德的生平简历、功绩品德以及在传教中所受的种种磨难和许多智勇善辩、智勇善战的生动的历史故事,教育回族群众要不忘至圣的教诲,做一个真正的穆斯林。
会礼结束后,开始会餐。有的地方经济条件较好,地方也宽敞,摆上十几桌乃至几十桌,大家欢欢喜喜,一起进餐;有的地方是吃份儿饭,回族群众叫“生份碗子”,即每人一份。对于节前散了“乜贴”,捐赠了东西而没来进餐的,要托亲友、邻居给带一份“油香”去品尝。
四川重庆的习俗过去是在圣纪节前夕先请教民在晚拜后来清真寺赞圣,清真寺门口、大殿以及周围张灯结彩,教民们“飨以盛馔而散”,这天晚上的菜以炒牛肝为最美味,人们把这叫做“为圣祝寿”。第二天为正式纪念日。
总之,回族圣纪节的特点是众人赞圣,众人捐散,大家一起来吃饭,表现了回族人民团结、友爱的精神和喜悦的心情。(《回族风情》)
----------------------------------------------------------------------------------------------------------------------
圣纪节的习俗
圣纪,亦写作圣忌。圣纪节是回族穆斯林纪念伊斯兰教传播人穆罕默德的盛大节日,在伊斯兰教历每年的3月12日举行。相传穆罕默德诞生于伊斯兰教历纪元前51年(公元571年)的3月12日,逝世于伊斯兰教历11年(公元632年)的3月12日,生殁均在伊斯兰教历的同一日,故圣诞和圣忌合称为圣纪节。圣纪节一般在清真寺进行,呼和浩特地区的各个清真寺根据各自的情况,分别在伊斯兰教历3月份中的不同日子并分男、女两天举行。内容为:穆斯林群众沐浴净身后,在清真寺内“由阿訇诵读《古兰经》;吟诵《奥拉德》、《卯路德》、《穆合麦斯》等赞圣经文诗词;进行演说,讲述先知的生平业绩和懿行,学习先知的崇高品质和
美德。”①正如有人作出的客观评价:“穆罕默德在世的时候,阿拉伯社会动荡不安,战火连绵不断,迷信盛行,道德风尚败坏,人民生活痛苦不堪。阿拉伯各民族十分渴望社会安定、和平和统一。穆罕默德以顽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传播伊斯兰教,团结了各族人民,取得了伟大胜利。……穆罕默德说道,‘我只是一个同你们一样的凡人’。他反对把他‘神化’。作为伊斯兰教的‘圣人’、‘领袖’,他这种‘是人不是神’的观点和立场,无疑是进步的。”②回族人在这一年一度纪念典礼中,通过听阿訇讲“卧尔兹”和相互间的交流、议论、探讨,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更加发扬谦逊无私的情操,团结友爱的作风,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廉洁俭仆的美德。
圣纪这天,各坊都要宰牛宰羊,炸油香。圣纪的特点是众人赞圣,众人捐散,众人一起进餐。回族人民把这天的义务劳动视作行善做好事,因此大家争先恐后;而且不分辈份长幼、不论地位高低、不讲贫困富裕,大家都和睦亲切地聚在一起,表达喜悦的心情。这都表现了回族人民团结合作、友爱同心的可贵品德。
回族除了上述三大传统节日外,还有法图麦节(每年的伊斯兰教历9月14日)、阿舒拉节(伊斯兰教历正月10日)、登霄节(伊斯兰教历7月27日)等。这些节日具有很强的纪念性特点,回族在这些节日中,通过礼拜、诵经、求祈并施舍、聚餐,或分别过“乜贴”等,以对先人的纪念,为生人祈求平安,为未来追求幸福。回族人民这种宣泄感情、寄托愿望的方式长期以来一直在继续着。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日益提高,其内涵却在不断发展与变革。人们在宗教信仰的氛围中,正在寻觅着更佳的结合点,以实现情感需要的满足和自身价值的全面实现。